标签:
房产 |
“现在不都说会‘拐点’吗,为什么不等一等呢?”我问起刘先生为什么在大家都不怎么买房的季节来看房,他说:“最重要的儿子结婚等不到‘拐点’了,其次觉得周围等着要买房的人挺多的,‘拐点’的可能性或许不大,不等了”。
住惯了城区,他觉得四环外现在象城乡结合部,尘土飞扬,但想到现在的房价,能买房就很不错了,四环还算过的去的地方,没有太在意。
他在周围转了转,没有正规的交通,路面坑坑洼洼,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只是多了些施工的车往来,各个楼盘都在同步施工,工地很热闹,显得比一般的城乡结合部有人气点。有意识的清点了一下几大配套要素:医院、超市、娱乐、餐饮,看的上眼的好像都没有,周围的这些小门脸挺多,但可能只会满足一些普通的建筑工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还得回到四环内去办。其他的倒问题不大,可以短期忍一忍,关键是买菜可能麻烦点。
走了近一个小时,只看到31路公交车偶尔出现,在小区附近有一个站牌,四环外直到本小区没有看到其他的公共交通。他是从三环过来的,配套齐全的地段在家乐福附近,可是哪里是这个价格?远远超出购买力了。“现在买房就是看价格,只要能承受的了价格,离上班的位置尽量近一点,不用那么辛苦就可以了,其他的现在不重要。”他说。
既然来了,就挑一个中等的户型,中等的楼层吧,围着沙盘转了几圈,看上了一个朝南的两居室,将近90平米,要将近15000元/平米,估计就130多万吧,觉得好像问题不大。
找了销售员开始仔细算账,算了细账,看着白纸黑字,开始觉得有问题了:家里的余款够两成首付,剩下的要月供8000,三十年不间断。谁能保证三十年不出任何意外,月月给银行上供啊?就算能供上,26的独生孩子到还完钱时,都成56岁的小老头了。
刘先生夫妇想到这些事情,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最终无奈的说,还是先别买了吧。
其实,在买美利山之前,他们已经犹豫一年多了,为了一套房子,看了一年多的新闻,房产名人记住了一大拨,现在是什么专家也不信了。绝对是铁了心来买的,但夫妻俩商量了一下,最终还是狠心不把孩子往火坑里推了。
他们说再去看看二手经济适用房,听说能便宜点。
看房人点评:我们家里的经济状况算是北京的中等家庭,我们都退休了,双方都有基本的退休金,够生活,家里有套老房和独身儿子合住,儿子毕业三年,月收入到万元,儿子的女朋友月收入两三千,能管自己的开销。看房就挑价格了,位置的好坏,社区环境都基本没有考虑,按照我们的经济收入,现在是能选到房子就不错了。看过后,觉得供这样的两居室房子挺困难的,100万的贷款,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要还200多万,也没有提前还款的能力,房子整体成本达到近300万元,每个月的月供基本都是利息为主。
我们健在,可以替儿子贴一点,但是生活压力会很大,交完首付,能补贴的数目很小了;如果我们不在了,卖掉房子也只能抵掉200多万里面的小部分。如何保证现在儿子的工作稳定,任何问题也不出?同样收入的工作是不好找的,他一个月供4000-5000是极限了,否则,作为父母,我们生不能安心,走了更不能安心。但这样的价位在哪里能找到适合在儿子和未来的媳妇在城里上班的房子呢?
提问开发商:四环外美利山也就算北京中档的房子吧,如何看待目前北京本地中等收入家庭不敢出手购买中档房的状况?
美利山:这是整个市场的现状,我们的价位算是这里相对较低的,其实按照他们的收入是可以承受的,他们应该看到北京的区域特点,各地进京的需求都很大,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越早购买越节省成本,而按照一般的规律,多数人的收入是会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人的成熟,而稳步上升的,需要考虑,但不要过于担心未来的压力。
也确实有一种趋势,现在买房的人群中,富裕的外地人比例越来越大,如有几百万、近千万这样不算特别“成功”的外地人置业群体在北京很大,一般的北京本地工薪阶层买房的比例越来越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