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
2007年5月2日
■本报记者
王军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已于5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其中多项条款对药品零售企业影响深远。如对药店配备执业药师的规定: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应当挂牌告知,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如为进一步规范药品购销记录和行为,规定:药品零售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数量、价格等内容的销售凭证……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一番调查——
近期,有一则消息在深圳药品零售市场上不胫而走——海王星辰已拟定“150家门店绿色通道”计划,年内将在深圳加快速度扩张门店数量。
这一消息带来了其同行企业的“恐慌”,一些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担心海王星辰会为快速发展门店而广挖人才,其中,最担心的便是药师的流失。
那么,这些企业为何惧怕药师被挖?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师储备现在处于何种状态呢?
缺口: 药店心头之患
海王星辰市场总监钱然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确实有意加快发展速度,但是并没有定下具体的目标。“为了配合发展新店的计划,我们正在积极储备药师力量。”她告诉记者,海王星辰的药师储备主要靠企业培养,“我们的员工基数大,有许多已经获得了驻店药师的资格,我们会在其工作满一年后要求他们申请转为药师,从而弥补人才的空缺”。
对于同行企业所担心的问题,钱然婷不置可否的回答是意料之中的。同行企业最佳也是惟一的应对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现任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曲文浩分析说:“对于所有药品零售企业来讲,药师都是紧缺资源,这已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企业,不能考虑这么多外界因素,要做的只有加强企业综合实力,建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平台。”曲文浩的看法无疑是积极的,但其背后显然也隐藏着无奈,谁叫药品零售行业药师资源紧缺呢?
记者有一位朋友是医疗机构的执业药师,前两年退休了。最近,她告诉记者,她眼下同时供职于4家药品零售企业,“收入比在医院高得多”。记者表示诧异,她却说:“其实只有1家是专职的,另外3家都是挂靠关系。因为药店急缺药师,执业药师更不好找,我们这种从医院退休下来的执业药师自然就走俏了。”
事实正是如此,在药品零售企业,药师和执业药师都已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国执业药师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郁正兵介绍,按照2005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共有药品零售企业181955家,医疗机构289951家,药品批发企业8332家,如果每个单位按照2名执业药师进行配备,将需要100万名执业药师,而我国执业药师仅有13万人。这样看来,目前我国执业药师的缺口还很大。
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实际情况是,药品零售行业对执业药师的缺口可能比以上数字所表现出来的大得多,因为,在力量原本薄弱的药师队伍中,有非常大比例的一部分集中在医疗机构里,药品零售企业所占据的执业药师资源相当有限。
药师之所以成为紧俏人才,一方面是执业药师和药师的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也缘于各地对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师要求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广东金康大药房的郑药师告诉记者,就珠三角地区而言,有关部门规定一个药店必须至少配备一名药师,有经营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还需配备一名中药师;而营业场所面积每增加150平方米就必须增加一名药师或执业药师。“药品零售企业对药师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大了药品零售企业药师数量的缺口。”他分析说,“以广州为例,以前,广州允许药店设置驻店药师,满一定工作年限后可以自动转药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师供求矛盾。但是,从去年开始,驻店药师就取消了。现在金康还有许多驻店药师未能转成药师,企业的压力又大了许多。”
储备: 高薪留住药师
钱然婷认为,有些同行担心本企业的药师被其他企业挖走,产生这种恐慌没有必要。因为从药品零售市场多年的表现看,药师的流动率是各个工作岗位中最低的,而他们储备人才的方法主要还是靠企业内部培养。她告诉记者:“2006年,海王星辰在深圳的300多家门店中,只有2名药师由于个人原因选择了辞职,而非跳槽到别的企业。”她表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药师在药品零售企业里的待遇不低。
金康的郑药师对钱然婷的分析表示认可。他说:“在药品零售企业,药师的福利待遇确实较好,尤其是执业药师,工资甚至比医院药师还高,所以流动率较低。”他认为,药师由企业自身培养更合理,因为从其他企业挖药师,存在两大弊病:一是付出的人力成本太高;二是挖来的药师未必适应本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思路,同样需要再培训。
事物总有两面性,在“奇货可居”的现状下,高待遇让药师的流动率保持一个低水平,但高薪聘请的诱惑同样是引发药师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圳市某小型连锁企业的老板就不止一次地利用高薪吸纳执业药师和药师的加盟。他对记者说:“在我的企业里,药师的工资水平可以达到普通店员的2~3倍。”
“2~3倍于普通店员的工资”,也许并不能代表药师所享待遇的普遍状况,但足以让我们看到药品零售企业对药师的重视程度。
其实,不只在深圳,全国各个药品零售市场都在上演药师人才的争夺战。拥有20多家直营店的广东东莞汇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准备在今年实现一个突破,眼下,最让他们放心不下的恰恰也是药师资源。其总经理邹武对记者说:“连锁企业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随时都要解决药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他说,企业已经做好了药师储备的准备工作:一是用高薪保住现有的药师和吸引外面的药师;二是培养部分药师暂时安排在其他岗位上,一旦开店,就可以启用;三是不断地将驻店药师转为药师。
为弥补药师之缺,企业不得不提供高待遇以策万全。然而,在利润水平相对较低的药品零售行业,这无疑将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药店的药师之缺何时能够封口,药店的药师之痛何时能够祛除,这一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行业面前。
别以为是小孩就有权使坏
■王军
对比新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我们不难发现,新出台的《办法》更加注重消费者的用药安全。然而,药品零售企业似乎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企业本身是否会因此受到利益影响,也许,这种在思考角度上的不对称才会真正影响药品零售企业的利益。
一些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不仅对新出台的《办法》中对销售凭证的要求提出了自身的困难,也对其他方面的限制表示不解,比如说《办法》中对买赠行为的限制和对药师要求的提高等等。
的确,作为在激烈竞争中屡试不爽的促销手法,买赠行为一般不会被药品零售企业所忽视;同样地,在铺租成本和人力成本日渐上扬的今天,增加药师力量也是令企业颇感为难之事。但是,不能因为规范带来了阵痛而否定规范本身。
说实话,在药品零售行业,有一小部分企业是很不争气的,“药店私设诊所”或“非法给顾客打针”的事情好多年前就已曝光过多次,可是,这样的事情总是冷不丁地还会出现。结果,被媒体曝光后,整个行业受到牵连,上至国家有关部门,下至平民老百姓,都认为药店只顾自己赚钱,不顾别人死活。虽然这只是一小撮人干的事情,可是,这难道不是行业自律的缺失造成的恶果吗?
有人说,药品零售行业的种种不规范是缘于她还没有长大成人。可是,药品零售行业给人的感觉如果只是一个“小孩子”那还好,怕就怕给人以“坏孩子”的印象。湖南卫视曾做了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节目,叫作“以小孩子影响小孩”,现在做的节目叫“以大人影响大人”,这不禁让记者联想到,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规范政策,正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即以其他行业的规范来影响药品零售行业。
因此,作为尚未成年的药品零售行业,不必沉浸于“研究”新出台的《办法》究竟将在哪些方面影响到自身利益,更不必因种种情绪对一些规定耿耿于怀。要知道,就算是小孩子,屡教不改也是要被人打屁股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