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研究了大哉中华,至圣先师,从而了解到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么,孔子集大成的源头是什么呢?这个源头就是伏羲氏一画开天而成的《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然而,由于《易经》所具有的卜筮功能,使得人们长久以来,都把它当作是玄而又玄的占卜之书。实际上,《易经》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是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规律长期观察而做出的经验总结。
《易经》到底在讲什么?其实《易经》最要紧的,就是告诉我们三件事情而已。
第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我们现在非常熟悉,因为全世界人都会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是《易经》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矿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太极。太极这个词是孔子首创的,伏羲那时候没有这个名词,孔子把万物的共同基因叫作太极。孔子以后,我们才慢慢发展出彼此要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就是共同的部分,我们要保留;不同的部分,我们要彼此尊重。一直到现在,人类都还离不开这个原则。地区之间有差异性,但是就人类整体而言,它有共通性。如果人类没有共通性,那地球就会分裂成很多个小块,人类之间就不能够相互沟通,这对人类是很不利的。
第二,《易经》告诉我们,既然地球万物有共同的基因,那么我们想任何事情,都要从合的观点出发,而不要从分的观点出发。现代人做学问,都在学习西方的模式,就是分割再分割,分到最后没有了,就叫专业。专业的意思就是,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讲的你听不懂。现在的人与人之间,语言文字已经很难沟通了,还设置那么多专业名词,岂不更糟糕?而现在除了专业名词之外,有的词语还要加上几个英文,绝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如果今天我们全部不懂英文,而你又和我们讲英文的话,那你与我们就没有话讲了。这种做法,居心何在?难不成是想利用大家都不了解,都看不懂,来从中狠捞一笔?你这样做对得起同胞吗?这显然是不好的。
第三,《易经》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无不覆,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天都覆盖着,可见天是大公无私的。地无不载,再多的东西都可以放到地里面,它什么都可以承载,可见地是公正无私的。天无私,地无私,那人呢?《易经》告诉我们,人是有责任的,人有责任把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私,变成无私。所谓的修养,就是讲这一点而已。我们要把自己的私心慢慢扩大推广而成为公心。儒家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推出去,不能固定在自己一点上,要推己及人,从私心推到无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