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出版圈出版人之家出版人邓永标 |
分类: 出版手记 |
1999年10月,我在日报社工作期间编辑出版了《世纪之声-----党政领导干部访谈录》一书。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书中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真情,同事的友谊和工作的乐趣。从那时起,书就象一颗闪光的明珠,牢牢地镶嵌在我的心灵里。在此后几年的工作中,是日报之缘,图书之情,一直激励和牵引着我的人生之旅。
我原在一个山区县的部门工作。第一次寄给咸宁日报的一篇调研文章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那时在日报上头条不容易,一个县一年也就是几条)。从那时起,我常给报社投稿。也因为在日报先后发表了些有份量的文章,不久被调入县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这给我写稿创造了更有利条件。这期间,我不但是咸宁报的热心作者与读者,还被咸宁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1998年9月,本是调往其它单位工作的我,却成了咸宁日报公司经理。在报社工作期间,为配合全市“三讲”教育,同时也整合报社稿件资源,我策划编辑出版了《世纪之声----党政领导干部访谈录》一书,共选编及采写187位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的访谈文章。报社上下各方面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很多记者为本书下基层补写稿件,编辑同志加班加点帮助组稿编稿。定稿后,我自已到北京请中组部部长为本书题辞,回市后再请市委书记为本书写序。该书近60万字,印数7000册,发行后社会反响很好。随后又策划了市民手册《咸宁百事通》,争取了市政府发文组稿,市场化运作。该书开印6万册全部发完,市四大家主要领导都参加了首发式。
我是个不太安份的人。1999年7月,看到国家新华社在首都各大报纸刊登面向全国招聘编辑的信息,要求有北京市户口。尽管有这条件限制,我还是没有放弃这机会,带着自已出版的第一本书与相关策划案例去国家新华社报名。看到别的报名者手拿的出版成果一尺高,心想没戏了。可自已后来也没搞懂,报考资格竟然被意外批准。更幸运的是,在千余人的竞争中,我被新华社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来自基层并善于策划的人员被破格录用。他们在红二楼给我安排了一间独立办公室,也给我安排了很多任务,还专门配了个可以当我老师的打字员(我那时还不会用电脑)。上班后,每天没日没夜地编辑报纸和策划图书及新华网。期间也常被安排到省市采访或起草省市领导约稿函等文案。新华社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尽情地用自已的聪明才智在这个难得的舞台上舞蹈着。此期间,我结识了许多高层的文朋诗友,我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活跃。然而,恋家是一个人的天性。在京期间,家里一天一个电话。在妻子的召唤下,我最终还是忍痛辞去了这份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工作,回到了妻女的身边,尽着一个为夫为父的责任与义务。我无怨无悔地走了,也无怨无悔地回了。我想,人只要勤奋,哪处黄土不养人!
还是第一本书的缘份。在北京回后不久的2001年7月,我伴随着咸宁日报帮我出版的这本书的情缘,被市新闻出版局调用,从此专业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六年来,我利用在报社和新华社积累的工作经验,先后编著并在90余家出版社出版《当代学子素质教育读本》,
《中国当代诗典》,《世纪儿童启蒙教育》系列
岁月流逝,离开咸宁日报一晃七年。回首昨天,感概今天,是咸宁日报给了我发展平台,也是咸宁日报为我打开出版之门,同是咸宁日报助我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