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举
上海房地产刊物,近期发表一篇文章,介绍了“逆市”之中,一个市民将老房子精心装修,无论从功能还是装饰,都让人感觉非常舒适,拎包就能入住,比酒店舒服多了,最后送了买主一屋子电器家具,70平方米的小房卖到了130万元成交。
无独有偶,朋友在北京三环内一老小区有一套60多平方米两居室,前几日笔者陪他去收房租,合租的两位房客见到房东来了,都抢着问这房子卖不卖,如果想出售,她们俩可以“竞价先得”。
当然那位朋友并不想卖房子,但是他分析了房客的需求。那小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产品,户型比较中庸,没有过多的浪费和炫耀,容积率很低实用率较高。关键是他在搬走的时候将房子好好装修了一下,在设计上没少花功夫,很有家的味道。这次回来收钱,又发现小区整个面貌越来越好了,社区出钱把楼道、门禁和花园都修整一新,更让人赏心悦目。
也许有的读者看到这儿不禁冷笑:不就是精装修吗!有多大作用?
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的时间段,人们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冷静思考,对买房子为了增值这个诉求已经越来越淡漠,从而转向“为居而房”,于是二手房原来那种粗放式的出售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装修起来花不了多少钱,但
“回头率”是相当高的。
房子就不能“为悦己者容”?
老房子位于市中央,离学校、商场、医院、写字楼都不远,笔者那位朋友,通过这次思考竟有了“回归”的念头:“在通州大房子住了几年,现在发现还是老房子方便,就说这交通吧,到哪儿去打车20块钱就到了,而从通州进城每天过路费就20,还堵得要命,我都想把她们赶走我自己住。”
一位美国开发商在北京做业内交流曾经讲过一个案例,纽约中央公园的一座公寓,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旁边也有不少新建筑,但是这个公寓却一直畅销。这一个世纪的过程,电梯从原来拉门的、钟表显示的,发展到现在的智能的换过几代;窗户从原来木头的,经过铁质发展到现在的合金,除了整体结构没变以外很多零件都换了。由于能够保持传统风格同时又能“与时俱进”,至今它还是当地最贵的公寓,一点“不显老”。
中国房地产房价飙升的时候,新房和二手房一会儿“倒挂”一会儿“翻盘”,你比我贵我比你还贵;现在楼市低迷,新房老房都卖不动,于是就出现“你比我贱我比你还贱”,还是没有走出“投资成本”和“回报效益”的思维方式。
卖房子,多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许能够“柳暗花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