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地产,什么时候走出“策划案”

(2007-06-20 02:27:44)
 

 

1994年9月,由地产商创办的非公立广东碧桂园学校开学,由此拉开了“教育地产”的序幕,这个成功嫁接教育与房地产的创意,引得全国楼市广泛的关注,一时间各地项目纷纷效仿,居住与上学校这两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层面,被地产营销人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版本。

 

先是北京著名的学校在广东开设“分店”,后是北京地产商直接先修学校后盖房子,以至于发展商在地块选择上优先考虑有“教育配套”的环境……

 

10多年过去了,地产选择教育为环境或配套,已经是金科玉律的公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学校是房地产项目的有机组成,小区建设假如没有教育环境依托,项目品质是要大打折扣的。

 

教育配套是房地产升值的重要途径,如果项目在大学周围,为大学服务的比较完备的服务业,本身就为地产项目提供了成熟的商机,周围的人文环境相对比没有大学的城区浓厚一些,再者,中国社会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人,对教育有特殊需求。自身的特殊经历,使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特别重视,他们愿为子女多交较大数目的择校费,教育和房地产的结合自然就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

 

高质量的教育配套,既满足了业主的需求,同时又旺了楼盘的销售。演绎教育文化社区,倡导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注重文化知识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项目楼盘营销策划的主题语,是房产最好卖点之一,也是消费者重要的购房理由。

 

从购房者角度算一笔账,以北京为例,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得选择学校要付多支付每年几万元不等的赞助费,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念下来,仅赞助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在名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或者小区本身有学校,既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难题,又改善了居住环境,经济划算,一举两得。

 

2006年的北京,二手房市场在经历了新政的震荡后,交易量一直呈现低迷状态,但是各重点学校周边的二手房交易却从不曾出现低迷,一直持续火热,当年暑假期间,还出现了持续价量同涨的局面。

 

据某中介机构统计资料显示,06年暑假期间重点学校的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去年增长了27%,并且此部分二手房在交易价格上也在大幅度上涨,全市重点学校周边二手房平均价格每平方米同比暑假前上涨了300-500元。

 

教育地产在运作的过程中,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著名地产评论人楚芸分析了一些案例作出了如下归纳:

物极必返,教育地产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消极作用,有些是显现的,有些则是隐含的。首先,一些地产商有意无意地辜负了消费者。早期将教育作为营销手段,开发理念并未升级,以至后来一些教育方面的承诺不能到位。学校也建了,可行性研究不够以至学校无以为继。因为教育与买房一样,在人们的以上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初盯着教育牌而来,到最后失望而至,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追求“贵族”风气太盛。门当户对办教育,既浪费资源,以虚抬了房价。有些楼盘在定位时为高档高质,拿教育来说事就是选择名门正牌,吸引一些先富阶层为下一代而置产。教育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一样,制度短缺,价格混乱,开发项目与名校嫁接以后房价人为抬高不少。

 

 对教育造成的潜在损害,也许被开发商及消费者所忽视。利用教育资源与项目开发结合,既遂了消费者的心愿,开发商也愿意拿出本钱提供教育配套,相得益彰。实际上,中国缺乏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名校教育。一些富人指望孩子上了名校就能延续家业,只有良好的初衷并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比较普遍的,一些基础教育的骨干老师因为待遇问题跳槽到与地产嫁接的教育单位,做了“取短补长”的事情。

 

再来看看北京市场,教育地产的概念从来就没有落后过其他地区,但是由于北京的户口政策所限,孩子上学应遵循就近原则,即使北京户口的生源,也不可能因为父母成为了业主,自己就可以就读附近的名校,何况外地购房者。另外,有的开发商一厢情愿为业主提供“教育服务”,并在宣传中大张旗鼓,但后来由于政策或者资金问题无法履行承诺,就落下一个“欺骗消费者”的罪名。

 

“教育地产”不是开发商的策划案,不仅仅是拉动消费的营销手段,我们应该由此看到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真正的教学质量问题,物尽所值的办学目的问题。北京晚报近日将组织版面和人力,并邀请开发商和业主参与研讨,利用一些实际案例,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度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