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由地产商创办的非公立广东碧桂园学校开学,由此拉开了“教育地产”的序幕,这个成功嫁接教育与房地产的创意,引得全国楼市广泛的关注,一时间各地项目纷纷效仿,居住与上学校这两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层面,被地产营销人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版本。
先是北京著名的学校在广东开设“分店”,后是北京地产商直接先修学校后盖房子,以至于发展商在地块选择上优先考虑有“教育配套”的环境……
10多年过去了,地产选择教育为环境或配套,已经是金科玉律的公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学校是房地产项目的有机组成,小区建设假如没有教育环境依托,项目品质是要大打折扣的。
教育配套是房地产升值的重要途径,如果项目在大学周围,为大学服务的比较完备的服务业,本身就为地产项目提供了成熟的商机,周围的人文环境相对比没有大学的城区浓厚一些,再者,中国社会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人,对教育有特殊需求。自身的特殊经历,使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特别重视,他们愿为子女多交较大数目的择校费,教育和房地产的结合自然就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
高质量的教育配套,既满足了业主的需求,同时又旺了楼盘的销售。演绎教育文化社区,倡导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注重文化知识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项目楼盘营销策划的主题语,是房产最好卖点之一,也是消费者重要的购房理由。
从购房者角度算一笔账,以北京为例,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得选择学校要付多支付每年几万元不等的赞助费,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念下来,仅赞助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在名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或者小区本身有学校,既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难题,又改善了居住环境,经济划算,一举两得。
2006年的北京,二手房市场在经历了新政的震荡后,交易量一直呈现低迷状态,但是各重点学校周边的二手房交易却从不曾出现低迷,一直持续火热,当年暑假期间,还出现了持续价量同涨的局面。
据某中介机构统计资料显示,06年暑假期间重点学校的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去年增长了27%,并且此部分二手房在交易价格上也在大幅度上涨,全市重点学校周边二手房平均价格每平方米同比暑假前上涨了300-500元。
教育地产在运作的过程中,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著名地产评论人楚芸分析了一些案例作出了如下归纳:
物极必返,教育地产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消极作用,有些是显现的,有些则是隐含的。首先,一些地产商有意无意地辜负了消费者。早期将教育作为营销手段,开发理念并未升级,以至后来一些教育方面的承诺不能到位。学校也建了,可行性研究不够以至学校无以为继。因为教育与买房一样,在人们的以上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初盯着教育牌而来,到最后失望而至,造成不良影响。
再来看看北京市场,教育地产的概念从来就没有落后过其他地区,但是由于北京的户口政策所限,孩子上学应遵循就近原则,即使北京户口的生源,也不可能因为父母成为了业主,自己就可以就读附近的名校,何况外地购房者。另外,有的开发商一厢情愿为业主提供“教育服务”,并在宣传中大张旗鼓,但后来由于政策或者资金问题无法履行承诺,就落下一个“欺骗消费者”的罪名。
“教育地产”不是开发商的策划案,不仅仅是拉动消费的营销手段,我们应该由此看到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真正的教学质量问题,物尽所值的办学目的问题。北京晚报近日将组织版面和人力,并邀请开发商和业主参与研讨,利用一些实际案例,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