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马通州看商业

(2007-06-07 15:45:13)
 

 

走马通州看商业 

新华大街附近楼盘底商热租

2007年5月底,北京市规划委发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2010年年底前北京市将全面启动新城建设,同时重点建设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重点新城。

 

通州、亦庄、顺义被规划为北京新城区,早在两年前这一消息就不胫而走,居民们心怀着不同的置业目标关注着政府的动态,更有商业投资者为新一轮的创业机会兴奋不已。近日《北京地产》记者对上述三个地区的商业地产进行了调查。

 

“通州是‘有城无业’,顺义是‘业强城弱’,亦庄是‘有业无城’”,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曾这样评价新城区的商业布局。

 

通州虽然是被称为“有城无业”,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是非常快的,虽然“无业”(指通州现阶段缺少足够数量的大型的支柱企业),但是有“城”有“市”。

 

通州是依赖房地产起家的新城区,短短的几年,城市人口迅速扩张,这就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费能力。曾几何时,通州人自己戏称“睡城”,言外之意就是这个地方只能用来睡觉。确实在房地产刚刚起步时的通州,由于商业布局不科学,商业业态不均衡,服务水平消费水准不高,人们不习惯在通州消费。2005年开始,地方政府推出一个口号:“让通州人回来消费”,改输出型消费为吸纳型消费,不仅仅留住业主的购买力,还要给其它区域的市民灌输来通州消费的思想。2006年,通州政府还对外宣布,不再审批纯居住的房地产项目,如果想开发,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商业。

 

让我们走上街头看看吧。

走马通州看商业

通州车站路,著名餐饮企业一字排开

吃饭,是通州商业的一大特色,由于房地产带来的足够人气,民以食为天,各种形式的餐饮店铺都很火爆,很多通州本地特色的饮食都发展成规模企业,外来的餐饮品牌参与竞争。

 

通州火车站与新华大街之间的原来一条很小的马路“车站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餐饮一条街,原来小作坊式的饭馆已经很难不被挤出竞争行列,位于车站路路口的排头兵,是名店“金九鹏”,这是一个可以坐着观光电梯上楼、包间里面装饰豪华的顶极店铺,在其身后,一字排开“大鸭梨”、“三千里”、“郭林家常菜”等著名企业,还有水煮鱼、涮羊肉、肥牛等知名字号。

走马通州看商业

山西餐馆,坐等食客上门

除了餐饮街,其他位置“大酒楼”的经营也是如火如荼,在地铁梨园站附近,一个山西人开的“晋风饭庄”,无论是中午还是下午,同时容纳上千人用餐,不提前预订可能就没有位置。

走马通州看商业

像这样的小型餐厅,特色和美味使得生意兴隆

在新华大街旁边一个背静的小胡同里,一个名为“爆肚山”的餐厅,是那种非常适合北京人的风味,可以把羊身上的肉吃到极致,仅仅用于下锅的涮羊肉,就可以按部位分为10几种,口感极佳,遗憾的是,开饭的时间,来晚了就没位。

 

从过去不回家吃饭,但现在请朋友到通州饭馆见面,通州的餐饮已经走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走马通州看商业

八里桥的KTV,看起来很“文化”

在永顺地区的八里桥,桑拿洗浴和KTV也形成了“娱乐一条街”,从京通高速下来不久,连接新华大街和朝阳路的这条街,聚集着各种档次的娱乐场所,文明健康的,也是全北京价位最低的保健按摩中心就有几十家,一个用时60分钟的全身保健,在这里只需要20元。

 

通州的主干道新华大街,是繁华的商业街,人流量仅低于王府井和西单,华联商厦、百货大楼,人民商场等5、6家大型商业在这里安家,国美、苏宁、大中电器拉开战场,穿插着一些特色商铺如外贸服装,鞋城等等。

 

通州的开发商,从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社区商业,这也是给整个区域商业布局的一种必要补充。从1999年的武夷花园,到2002年的新华联家园,以及今天的世纪星城·长城国际,都非常看重商业地产,围绕社区而建的底商,给更多业主带来了商业机会,也为小区居民带来了方便生活。

 

在通州居住的一位性情温和的单身女性,购买了蓝调沙龙的100平方米底商,一年之后交房的时候,总价值上升了20万元,这是一个通州商业地产的普通案例。

 

有人找到富河园的开发商老板,想咨询能否在其几千平方米的商业用房投资开办立体声影院,这一位老板遗憾的说,以前就有人找过了,就是高度不够,因为本不是剧场的设计。通州目前确实缺少像影剧院、图书市场以及大型儿童乐园等设施,这也需要我们的政府和开发商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