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之前,与几位新闻界的同行一起去了古国印度,才发现和我们以前从书本上了解的有很多不同,这里想把人们没有关注的方面,或者是我自己的另类看法写给大家,请各位网友雅正。
一、纠正几点错误
在旅行社准备的注意事项中,明确写着几点忌禁:不能对人伸左手、不能抚摸孩子的头、不能对妇女拍照......
但是在实际参观过程中,印度人并没有如此繁琐的“讲究”。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度,种族之间的差异很大,也曾经发生过各种宗教争端,但是现在不同信仰的人们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现在印度国内各宗教居民的比例为:印度教最多,百分之八十几,伊斯兰教百分之十几,锡克教百分之几,佛教徒不到百分之一。
印度人认为,年长人的比小孩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经验,用手抚摸孩子的头,只要用真心祝福,便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验传授给对方,我们的导游,印度教信徒,新德里大学中文专业的研究生沙路说,长辈抚摸孩子是善意的,不仅可以摸,还可以用双手摸。对于左手问题他介绍,印度人在很久以前确实有用左手“搞清洁”的习惯,但是发明了手纸之后,这个风俗就慢慢消失了,即使是最偏僻的农村,卫生纸也很普遍了,于是忌讳左手的事儿几乎被人们淡忘了。
说到对妇女拍摄的问题,我们在新德里、杰普尔等几个城市都没有发现人们很在乎,我们在旅游景点舞弄照相机,经常有行色匆匆的各族妇女走过,其实人家不想闯入你的镜头,主要是出于礼貌,印度教的妇女最开朗,不仅可以和游客说话,有的时候躲不开镜头了,也抱以善意的微笑。伊斯兰教的妇女用面纱的比较多,反正也拍不到面孔,所以并不在意相机的存在。如果游客一定要色狼似的追着妇女照相,不要说在印度,即使在中国农村,挨打是跑不掉的。
图片说明:即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也都过得很开心,他们的脸上总是带着和谐的微笑。一个印度妇女把孩子举到我面前希望我能喜欢,并且可以抚摸或拍照,导游说只要付给10个印度卢比的小费(折合人民币2元)
二、中国人无法理解的几大看点
1、高温不觉热
印度全境靠近赤道,比中国海南岛还要热。但是由于气候干燥,新德里、杰普尔等内陆城市虽然每天气温都在40度以上,体感并不觉得很热,在室外炎炎夏日,只要走到树阴下,还是很舒服的。印度的房子多是没有关窗的习惯,即使我们参观的几个皇宫,都是不安装门窗的,据说当年国王们也是在这个温度下穿长袍办公的。
外面可以烤熟鸡蛋,屋里不用吹风扇。
印度除了星级酒店,其他地方很少安装空调,也是这个气候特点的原因。我们坐的大巴,只给客人吹空调,而两个司机却把自己用玻璃隔开,穿着长袖衬衫开车,他们说,自己不习惯冷气。
印度人不安空调,并不是没钱,一边计划着航空母舰和核试验,一边海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的办公室都没空调。
图片说明:在印度没看见舞蛇人,那真是算白来一趟,但是想按一次快门,需要支付20印度卢比
2、人和动物和睦相处
在印度的大街上,动物可以随意散步,原来我们以为只有牛,有人说印度人以牛为神,所以很尊敬和惧怕。
在印度的几天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牛散步,还看到了狗和猪。
狗在流浪,几天里我见到过很多只,他们完全和北京的狗不一样,他们从来不朝生人狂吠,因为没有主人,所以没有领地,自然就没有看家护院的责任。相反,由于从来没人理他们,也就没有和人交流的习惯。下飞机后第一次见到一只狗经过时,我善意的和它招呼,它用异样的眼光斜视了我很久迟疑而去。
牛其实很少散步,多是呆在原地不动,用四个关节上的“锁”将自己固定,即使是做梦的时候。
在一个典型的印度式百货店门前,一头牛不知呆了多久,店主人、过路人都不在乎它的存在。这一会儿,伙计可能要出去办事儿,走到自己摩托车面前,发现牛有一些碍事,因为牛头的位置正好在摩托车驾驶座位的上方,正午的阳光刚刚在车子上留下投影。年轻人不耐烦地推开牛头低头打开车锁,牛也随和的扭过头去给人家方便。天气很热,牛懒得活动身子,就偏着头等着回到原位。伙计坐在车上和店里的人说话,牛有点等不及了,毕竟肌肉的弹性是有限的,就慢慢地放松了姿势。这个时候,司机决定起步了,“电驴子”猛地奔跑起来,小伙子就用肩膀擦着牛脸疾驶而去,而牛也乐得解除“立正”重新“稍息”。
动物们就是这样和印度人和平共处的。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广东、四川是绝对看不到的。
印度男人在马路边小便很普遍,即使有厕所,也是象征性的一面墙的建筑,挡着正面就行了。沙路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是新加坡的游客看到这个场景后大喊大叫:你们在外面噓嘘!警察不抓么?那个印度帅哥茫然地回答:不用呀,我自己抓着就行了......
后一篇:三个女人的买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