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标签:
厦门教育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温暖的味道雨云坚持杂谈 |
分类: 温暖的味道(书缘分) |
博按:手机上Q,出现一行字“有爱没爱,都不要慌”,原来明天是11节。窗外是有些苍白的天空,也许要变天了。突然觉得此文贴得很合适,虽然有些话已经是重复在说,却是对自己一再的提醒。爱是怎么也慌不来的,自己却是要坚持,好好的活着的! 雨云2012-11-10记于美好轩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兼谈我的业余写作
现代社会是个注重个性完美的社会,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意愿,并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西方早期社会学家凡勃伦说:“生活方式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而我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又与我们所受的教育、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反映到实质,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日常行为。这些生活经验不是一下子生成的,是日常的累积,它的意义和价值总是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化大国,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深藏着博大的文化底蕴。喝茶,有茶文化;写字,有字文化;读书,有书文化;弹琴,有琴文化;画画,有画文化。每一种文化又不是完全独立的,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这些文化底蕴滋润着我们心灵,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沾染上文化气息,有了素养。
常听人们说,社会越发展,人心越浮躁了,人人都静不下心来做一件事,坚持一件事。其实,早在19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就曾经告诫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在物质文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永远不要放弃对于精神的追求。契诃夫的思想是超前的,是属于20世纪、21世纪的,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物质的发展引发的精神活动方面的缺失,他希望人们“物质与精神结合在美妙的和谐之中”。
厦大著名学者,谢泳教授曾说:“一般的,精神的东西,或是与精神有关的东西会比较长久,有生命力。实用的东西容易被取代。”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在我有限的观察中,还是发现有很多人在坚持着自己,努力完善着自己的精神之旅,不被社会上负面的事物所左右。比如,我认识的《厦门晚报》读书会的朋友们,他们坚持买书,读书,也谈书。有的书友家中个人藏书量达到二万多册,书籍让他们知识丰富,人生多彩。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读书人》中形象地对这群读书人的美好生活方式进行了概括,他说:“我一直生活在一种感觉中,觉得书房里的书与自己的血管相接相连,现在,面对自己书店里的书架,就好像在重新打量着那一切似的,我为此而感到了满足。”
下面结合我自己,来谈谈我工作之外的生活方式,我的坚持,那就是我的业余写作。
时常有人问我做什么工作,有人猜测我在报刊杂志当编辑,有人猜测我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当知道我在实验室工作后,很是吃惊。其实这也是挺好的,我现在常对别人说,我第一爱厦门,第二爱厦门*中,第三爱我们实验室。这些爱不是一个地名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地方有我们喜欢的人和事,有可以温暖我们心灵的东西,和我们相伴相随。
比如在实验室,我不是化学专业的,但我和同事相处得很好。我做过的会做的,我都会去做,我善长的财产登记、财产报表,更会去做。我不善长的,同事会严格把关。这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以“雨云”的笔名刚出版的散文集《温暖的味道》,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一碗饭的满足》。这篇文章就是因为我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受启发后写的。
当时学生做危险的实验,钾、钠与水的反应。我把钾、钠切成绿豆大的小粒分送到每桌。一女生仰头好奇地问我:“老师,你做这事一个月多少钱?”我瞧着她年少光洁的脸,笑着说:“一碗饭的钱!”她疑惑地看着我,重复着:“一碗饭!一碗饭!”
由此我感悟到: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碗饭的钱,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且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生活和饮食简单一些,结果很多方面反而更有魅力,尽管我在很多地方做得还不好,但是至少我的想像力得到满足。”这是梭罗喜欢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我的这篇《一碗饭的满足》,文章写好后发表在天津《渤海早报》上,还被《智慧与思维》杂志转载。后来有朋友对我说,我和学生那段话太有禅意了。这件事说明,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任何工作都可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我很喜欢《温暖的味道》这个书名,这个味道可以是狭义的,母亲做的冻米糖,包的米粽,炒的花生,种的辣椒,腌的萝卜,煎的茄子,煮的南瓜;父亲钓的鱼,大爹家的菱角,阿公送来的黄鳝等等。这个味道又可以是广义的,阳台物语,云移动的声音,父亲最后的日子,旧木箱,断爱的木棉,小时候的游戏,那些可敬的老师们,用力呼喊你的名字,等等,这是生活的滋味。就像我在《温暖的味道》第二辑中说的,“我认为所有的日子都是有味道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在品尝。”通过品尝,写作,我们会发现,这些我们回不去的日子,就像一盏路灯,虽然不很亮,但足够我们在黑夜里前行,也足够温暖我们的心灵,感恩地活着。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一个著名的剧本,叫《樱桃园》,一百多年来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女主人公朗涅夫斯卡娅为了挽救这座即将被拍卖的樱桃园,从巴黎回到俄罗斯故乡。有商人建议她将樱桃园改造成别墅楼出租,她不听。最后樱桃园被拍卖,易主,她只好与樱桃园黯然告别。在这里,《樱桃园》象征一切虽然陈旧但依然美丽的事物,也启发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世纪的人们,在和复杂的、冷冰冰的电脑打交道的人们,要懂得多情,要懂得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温暖的感情世界里徜徉,要懂得珍惜美好的人和事。
有一位朋友很好奇地问我:“你的文字为什么如此温暖?彷佛生活的好坏,于你都是种存在记忆,书写的资源。在书写时,你似乎都放弃了爱恨的评价,好像我们烤太阳喝茶闲聊。”我回答他:“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一个人好不好,说不说都摆在那。评价太多,容易愤激。还有,生活经历会让一个人变得豁达、善良、宽容,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以前被忽略的感动与美丽。”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并坚持把他们写下来。不需要华丽的词语堆砌,不需要过高的赞美,写出我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行了。因为只有这些真实、平凡的人和事,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也是我们应该去珍惜的。
一位相交多年的女友说:“雨云的文字细腻,温馨,每一篇都带着馨香的体温,有着一种叫人向往的温暖。曾经有一段时间身心俱伤,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因为心情的晦涩,文字也越发的生冷,冷到会被自己文字的寒气刺倒。彼时我常常躲进她宁静祥和的文字里,养心、取暖。”她还说:“云不是职业写者,凭着一份挚爱和执着默默坚守,且在文字的路上越走越远,就不由得不叫人心生敬意了。”
当我回过头读我的这些文字,我发现我留住了生活中的感动与美丽。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些美好的人和事就成了我生活的勇气,温暖着我,给我以力量。让我感觉到,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谈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选择,给了我们个性发展的机会。坚持,给我们的发展积蓄着力量。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