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夜客来茶当酒

(2007-09-19 17:27:40)
标签:

人文/历史

厦门

饮茶

分类: 闲尝雪水茶(有异趣)

寒夜客来茶当酒

等待 (雨云05年7月摄于桂林)

 

    《闽台区域文化》中谈到厦门人的生活方式,举了两个特殊的例子。一个是喜饮酒,一个是喜饮茶。喜饮酒我没有切身的体会,大概与我不是饮酒之人有关吧。厦门饮酒不劝酒这一点倒是真的,讲究的是“敬酒的干杯,被敬的随意”,酒席上彬彬有礼。厦门俗语:小酒小人参。适量的酒对人的健康是有好处的。饮茶是闽台两地共有的文化生活行为,厦门人饮茶更讲究泡茶的程序,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

 

    厦门人管喝茶叫“泡茶(音děi)”。厦门人的热情都在这个“茶”中。朋友见面,客人来访,走,泡茶(děi)去。一个“泡”字,想想里面可以释放的含义,没有一定的空闲不算“泡”吧。泡菜,泡饭,泡网吧,泡论坛,泡博客,哪个不要时间?泡茶更不例外。不泡,不得要领。

 

    《厦门志》卷15“风俗记”记载,厦门人“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笑,名曰功夫茶”。

 

    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还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都是厦门人喜饮茶的写照。因此,厦门常有一天不饮茶,丢了魂般的醉茶之人。

 

    在厦门,最早盛行的是“茶桌仔”,即饮茶摊,历史上遍布全市,大街小巷都设有茶桌仔,人们在工作之余爱到此品茶攀谈,或听“讲古”或论家事或联亲作媒,很是热闹。这就是厦门茶馆的雏形,追求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情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茶馆应运而生,渐渐取代了“茶桌仔”。茶馆或高雅或幽静或隐密,不管你是何方人士,都能在这儿找到适合的位置。

 

    目前,厦门的茶馆罗列在街头巷尾,大大小小有数百家,这个数字对于厦门这个弹丸之地来说可是多得惊人。坐在公交上,随眼一望,你的眼睛绝对不会落空。

 

    厦门大多数茶馆的消费不是很高,比较平民化。有的茶馆也有贵宾包间。比较有名的茶馆有“小歇茶馆”,还有“古道茶馆”。另外一个诱人的地方就是筼筜湖畔的“茶馆一条街”。筼筜湖畔是厦门市内比较有名的一处风景,有湖、有园、有广场,有喷泉,还有纷飞的鸽子。夜幕降临,华灯齐上,倒映湖中,美不胜收。而坐在湖畔边的茶馆,悠闲地喝着茶,窗外就是风光旖旎的筼筜湖景色,晃悠中你会怀疑自己身在何处。有的茶馆还有茶艺表演,优雅的音乐似山涧溪水淙淙流淌,茶艺小姐娴熟的技艺如行云流水般游走,闻茶、品茶,神仙也不过如此。

 

    除了室内茶馆,厦门还有许多露天喝茶的去处。这些露天场所遍布厦门的大小公园,满目翠绿,空气清新,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大多数厦门人钟情于金榜公园和鸿山公园,这两处公园置身于山间,随处是风景,随处可落脚,有抛却尘世远离城市之感。另一钟情之处就是海边了,这是许多游人驻足的所在。美丽的环岛路,洁净的沙滩,茶香、景美,还有阵阵海风飘来的凉爽,想想就是陶醉。

 

    这些露天茶馆都允许客人自备茶点,你只要花上几十元买他的茶叶,他就为你提供桌椅、茶具、开水。找个空闲,找点时间,呼朋唤友,或聊天或打牌或谈心,压抑也好,烦躁也罢,都在茶水的亲吻中、大自然的亲抚下销声匿迹。

 

    除了茶馆就是茶楼了。在厦门,很多宾馆都设有自助式午茶与晚茶,配有各式菜肴与点心。我最喜欢的去处是位于鹭江道的鹭江宾馆了。鹭江宾馆建于六十年代,曾是中山路最华丽的宾馆。时值今日,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依然宾客云集。宾馆饮茶有露天和室内之分。最好的位置就是靠近鹭江道的阳台了。吃着小点,啜着香茶,欣赏对面的鼓浪屿景致,看渡轮在海面来回地划着水波,还有热闹的中山路。屿、海、路、街、天空,无不尽收眼底。如果是晚上,那更是一幅让人窒息的美景。精致的小碟,可口的小菜,美味的点心,徐徐的海风,倾心相谈的朋友,随风飘荡的茶香,茶不醉人也醉人。

 

    厦门人有很重的“乡土情结”,这是因为厦门的蓝天碧海,适宜的气候,花园般的景致,再加上“客来茶当酒”的习俗,造就了悠闲、恬淡的厦门人。你说是东拉西扯消磨时光也好,你说是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也好,但你不能否认,这种悠闲情趣这份自然从容俘获了多少游子疲惫的心,让人流连忘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