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鼓浪烟云读书沙龙 |
分类: 还烹龙井水(读好书) |
泓莹老师的《鼓浪烟云》,在她的博文中断断续续读了一些,还配有一些珍贵的鼓浪屿图片,很喜欢,心一直痒痒的,等待着这部长篇巨著的全面出版。8月3日晚终于拿到了厚厚的《鼓浪烟云》,宝贝似的捧在手中,触摸优良的纸质,翻看里面的插图,无限喜悦。这本书我得放在家里慢慢地看。
现在,《鼓浪烟云》阅读不足百页,我已深陷其中。那些熟悉的地名亲切异常,龙头,鹭港,浯屿,嵩屿;那些地道的闽南小吃让人垂涎,面线,凉拌蒜茸醋海蜇皮,茯苓糕等等,都融入在作者描写的人物生活中。如其中一段:
“客运水和苏甸乌石等在洁净的碟子上摊开薄饼皮,挟了翠绿的虎苔和迸脆的油爆米粉,涂了红辣酱,舀了混混沌沌的菜肴包好即入口,熟练,利索。”
这里描述的是闽南的小吃薄饼,“混混沌沌的菜肴”里面包括的东西可多了,海蛎呀,虾仁呀,红萝卜呀,高离菜呀――。薄饼皮在菜场可以买得到。薄饼也可卷好后放油锅炸了吃,外皮香脆内里酥软。外地人来厦,点的一般是裹好的薄饼,可没有书中描写的亲手包卷的乐趣。
厦门的灵魂在鼓浪屿。外人印象中的厦门人十个有九个从小弹着钢琴,就是指鼓浪屿人。鼓浪屿的弹丸之地,是外国人建立起来的微型西方社会。发了财的华侨,阔起来的当地人,进步的知识分子,甚至金盆洗手的土匪都挤进这个万国俱乐部。鼓浪屿的建筑就带着中西融合的历史烙印。“西洋的底座中式的顶”几乎概括了这一时期的鼓浪屿建筑特色。这在泓莹老师的《鼓浪烟云》里也有体现,特别是书的插图,很多是作者亲自拍摄,有的现在已无处可寻了。这也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鼓浪烟云》是一部地道的闽南历史风情小说,值得一阅。热爱鼓浪屿,喜欢鼓浪屿的朋友们是有福了。现在我把这本书简单介绍给博友们,感兴趣的博友可以点击泓莹老师的博客,了解收藏一本:
《鼓浪烟云》为16开本,403页,采用进口蒙肯纸印刷,设计精美,雅致,附有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作者拍摄的鼓浪屿风情图片,共77幅,是一部时间跨度五十年,而空间又连接了闽南和南洋两个地域的家族史。
少年理发师苏甸只身南渡,白手起家,成了南洋的华裔巨商后,回到鼓浪屿定居,起造华屋,繁衍生息,发展为世家。正当其欲大举兴业之际,偏逢时世弄人。小说充分展示了清末民国初闽南及南洋社会变化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过程,表现了社会转型动荡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闽南华侨与土匪的传奇生涯,名门闺秀的无奈人生,风尘女郎的“贵族牢笼”,底层丫头的侍妾命运,富家子弟的羸弱与毁灭。全篇洋溢着浓郁的南洋风情以及闽南民俗文化生活气息。
链接: 长篇小说《鼓浪烟云》发行流向
《读书沙龙·十年》是新浪论坛十周年庆典丛书之一,是读书沙龙论坛十周年文章的作品集。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走过的城市,当年的人,一个个熟悉的ID鲜活起来:冰凉的啤酒,蜗牛,阿啃,双鱼,镜花水月,塞林,打印风格。还有一些没有出现的朋友,说的话,灌的水,也一一闪现。
读书沙龙曾是我停留的最喜爱的新浪论坛,也是我最后离开的论坛。其实我上新浪论坛的时间很迟,早已过了论坛的辉煌期,论坛很安静。用当时斑竹的话说:读书沙龙以前甚是闹猛。随着呆的时候渐长,我开始喜欢上那儿的安静了。04年只上读书沙龙的时候,发帖读帖的人仍是不多。那段时间我读的书最多,几乎每读一本喜欢的书就写一篇读书笔记。我的读书笔记基本上都是那段时间写的。
论坛和博客不同,博客知其深,我们小心翼翼,谦虚谨慎。论坛却是个没有深浅的地方,没有深浅,衡量不出深浅才是可怕的。写史的文章我看,小说散文我都看,甚至于那些美丽的图片。在那儿,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我的文字兴趣,读书爱好都深受坛友们的影响。
平时的读书沙龙静归静,一但有事,你都不知那些ID是怎么冒出来的,天南地北的。掐架,倒斑。有的人申请几个ID轮番闹。我离开的那次可能是换斑竹闹得最凶的一次。以前没在意,久了难免有些朋友身陷其中,又不好说什么,再加上自身的原因,我就离开了。别的论坛也不再去了。可对读书沙龙,还有里面的ID,抛开一切,对他们的文字,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
再后来,就有了博客。博客的“私”让我再一次体验到读书沙龙曾有的“静”。只是此静非彼静。可是又能怎样呢?一位朋友说:还是你好,离开了就离开了,不拖泥带水,我们却还在为它喜为它忧。没有爱会有忧吗?那些离开了读书沙龙的坛友,他们不爱吗?现在,我问自己,我真的不拖泥带水吗?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有朋友告诉我,读书沙龙要出书了,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我笑笑说,无所谓的,我现在是雨云了。当我知道新浪论坛开始送书了,我还是所谓了。我想:这样的一本书,就是一种纪念一种回忆。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样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文字更让我心动了。我也爱过,想过,付出过。
网络并不都是虚拟的,这些文字是真真实实的。现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