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新转型:AMD跨界实施“保卫+进攻”双拳战略

(2014-04-01 08:04:06)
标签:

it

分类: 产业观察(IT评论)

全新转型:AMD跨界实施“保卫+进攻”双拳战略

阿祥

 

    自2012年以来,Intel一统PC江湖的霸权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ARM横扫移动终端市场,并逐渐渗透到PC领域。Intel曾试图阻止ARM进入服务器领域,但效果甚微,Intel的老对手AMD反而结盟ARM,设计面向多个市场的64位ARM架构处理器,将在全行业树立新标杆。同时,AMD借势进军高速增长领域,构建起从台式机、笔记本到游戏主机、数据中心、嵌入式等多元化业务格局,实现了既定的战略转型,从而跨入更为广阔的市场。

    芯片巨头纷纷转型

    随着传统PC市场的萎缩和移动终端市场的崛起,处理器市场也开始裂变。一边是在PC市场称王的x86架构,一边是占据手机市场大半江山的ARM架构,两大处理器阵营何去何从,每家芯片商都面临新的选择。

    移动设备虽然挤压了PC市场,但也为处理器厂商带来新的机会。AMD从2012进行重大转型,开始实施“保卫+进攻”双拳战略。也就是说,前五年,AMD只是一家PC处理器厂商,而如今的AMD已经凭借领先的设计和整合技术,成为创新型、定制化高科技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军企业,并通过更加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实现彻底转型。

    “双A组合”撼动市场格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RM处理器大出风头,ARM架构的最大优势是低功耗与低成本,功耗只有一般x86芯片的五分之一,而成本也比x86芯片低很多。而ARM的“双低”优势与AMD技术创新的宗旨不谋而合。2012年,AMD成功收购微服务器厂商SeaMicro,顺利跨界到微服务器市场,这也为“双A组合”打造差异化64位处理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大型数据中心对低功耗服务器的需求迫切,高性能低功耗处理器的爆发期正在到来。今年,AMD携手ARM成功推出了代号西雅图的Opteron A1100处理器,这是全球首款64位ARM服务器处理器,无论是28nm的制造工艺,还是2GHz频率的技术规格,都全面超越了32位ARM芯片,同时还能提供整套系统。“双A组合”打破了x86和ARM架构的隔阂,作为业界首家提供双架构高能效64位处理器的公司,AMD的重大创新有助于提振PC产业的信心,也将带领全行业完成又一次重要转折。

    高增长领域充满机遇

    近年来,移动客户端、半定制芯片及高密度服务器等市场,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每一个领域都充满着巨大的机遇。

    AMD实施“保卫+进攻”双拳战略,就是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向移动、消费等高速增长领域大举进攻。2013年以来,AMD收获颇丰,除了上述64位ARM服务器处理器“西雅图Opteron A1100”之外,在其它领域也有非凡的表现。

    其一,新一代Kaveri APU上市,作为全球首款支持CPU、GPU统一寻址,在处理器发展历史上真正实现异构计算的开篇之作,Kaveri更大程度的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再次彰显AMD卓越的技术优势,同时实现了用户体验的革新。

    其二,游戏行业已经成为AMD核心增长领域,在完全占领游戏主机市场的同时,AMD已经拥有主导游戏产业的地位,未来将致力于为中国本土的游戏厂商创造新的机会。

    其三,在2013年最受关注的明星产品中,苹果的新Mac Pro所采用的FirePro显卡,都是AMD的产品。差异化定制是AMD增长最快的业务,建立深层产业合作关系,开发独家平台,已成为AMD制胜的法宝之一。

    其四、AMD已将台式机总部落地中国,此外,在中国市场上DIY、游戏、云计算及服务器市场都具强劲的增长空间,随着Kaveri的上市,AMD将在中国市场赢得更大胜算。

    AMD 利用基础性知识产权(IP)的巨大优势,通过超低功耗客户端、嵌入式及半定制、专业图形、高密度服务器等领域的业务发展,反哺PC业务,是AMD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AMD从传统PC行业跨入更为广阔的市场,未来将依靠差异化的技术和方案,推动客户、产业与自身取得更大成功。

 

【罗会祥(阿祥)】

中国互联网历史见证者

移动电子商务的亲历者

微信公众号:Axiang0188

个人微信号:LHX0188

 

  敬请分享  诚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