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高考何必赋予“特权”

(2009-06-09 01:25:17)
标签:

教育

高考

特权

考生

杂谈

分类: 赵言赵语

关注高考何必赋予“特权”

 

赵志疆

 

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除了那些在教室中埋头答卷的考生之外,最紧张的就是在考场外苦苦守候的父母了,一点噪声就可能牵动他们的神经。西安市某考点门外,50位家长在马路中间拉起了两条长达十几米的布条,将学校周边500米的距离堵死,由此引起过路司机的不满。交警说,他们一直在路上疏导,让司机体谅家长们的心情,若路过该路段时,请提前绕行。(6月8日 华商报)

 

“一切为高考让路”日渐成为共识,西安市的“让路”举措毕竟还只是囿于公路,大连市则早就“让”到了天上:针对6月7日、8日、9日三天的高考,民航大连空管站塔台管制室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将采取积极申请空域,雷达引导飞机避开大连市区上空;尽量指挥低高度飞机绕开大连市区上空飞行。据介绍,每年民航大连空管站都会在高考期间为降低飞机噪声采取有效措施。(6月8日 大连日报)

 

“禁噪令”此起彼伏,前几年南京更是曾闹出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2001年高考第一天,南京市所有考点附近100米以内停止施工,公交车降低音量,部分车辆改道行驶。负责考场警戒的一位老师自豪地说:“除了知了叫,再无其他杂音。”随即有家长提出:树上的知了叫声也很吵,能不能用农药把知了打掉?

 

为了给高考让路,汽车要降噪,飞机要改道,就连知了都要“禁声”。“准考证”简直就是“通行证”,高考面前,人人草木皆兵、整个社会都如临大敌。难道考生们的心理竟已脆弱到承受不起任何一点细微的外界影响吗?“人文关怀”没有错,但是当这种关怀发展到不计一切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这种现象就很值得反思了。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首先就是,如此大张旗鼓地“一切为高考让路”是否妥当?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当然意义重大,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方便理所应当,但不应该因此而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干扰到他人的生活。像防治噪声污染之类内容原本就是有关部门日常职责所在,用不着到了高考才煞有介事地提上议事日程。作息时间、道路交通等问题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高考只有这么几天,过后一切仍将照旧。为了照顾少数考生而打破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其次就是,这种愈演愈烈的“高考特权”会不会养成考生们日益严重的“特权”意识?因为要参加高考,考生们享受着衣食住行全方位的特殊照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鲜有人问津。但是参加此类考试的考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何等不便,也没有人产生过什么样的不满。其实,无论是从考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还是录取比例来说,“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考生的困难都要远远大于普通高考的考生,为什么他们能承受的问题,就变成了高考考生们的“无法承受之重”呢?难道高考考生就注定要比其他考生享有更多的“特权”?

 

再次就是,这样的种种举措是不是真正能为广大考生们所接受?种种来自衣食住行全方位事无巨细的“关怀”,在带给考生一定便利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一种莫名的压力。在高考前夕,老师家长们都会教育孩子要保持一种“平常心”。可是整个社会都处在这么一种“不平常”的状态之下,考生们的心理又怎能“平常”得起来呢?很多考生坦言,最大的压力并非高考本身,而是来源于老师家长和社会外界的压力。这种心理很容易理解:你已经拥有了这么好的外部环境,如果考不好好成绩将何颜以对?多年寒窗苦读,学校、家长、社会的极度关注,重负之下考生的心理日益变得异常脆弱。在这样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心理暗示之下,他们往往容易背负上过重的心理负担。

 

实际上,这种“高考特权”并非考生们自己的选择,而是社会出于过度溺爱的原因而强加于他们的一种“特权”。无论任何时候,让一场考试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甚至是影响到多数人的正常生活,都已经几近于一种病态。参加高考的考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是成人,他们应该也必须有能力去处理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在这场“成人礼”中,给他们以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一样能做得很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