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挟毕业证以令学生”
(2008-10-28 10:22:23)
标签:
毕业证技能艺考青羊区教育局杂谈 |
分类: 赵言赵语 |
何必“挟毕业证以令学生”
赵志疆
10月22日,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区中小学校,要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以及一项包括整理、打扫、自我保护、烹饪、缝补在内的生活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10月27日 新京报)
毋庸讳言,现在的不少孩子自立能力普遍较差,乃至于大学生不会自己做饭、懒于打扫房间者大有人在。从培养自立的角度来看,青羊区教育局“从娃娃抓起”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致力于激励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具备其本的生活技能。然而,如此动机良好且方向正确的激励举措,何必非要拿孩子的毕业证过不去?
虽然该教育局负责人明确表示,尽管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但技能考核绝对不会掺水,将严格按照“不合格不发毕业证”的制度进行,并且肯定将长期进行下去。但是,整理、烹饪、缝补等生活技能原本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如何考核是否合格?即使不考虑学生的负担,如何对全校学生的所有生活技能逐一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怕也是老师们难以承受之重。如此标准模糊且过程繁琐的考核,是否能“长期进行下去”,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教育局的这种举措,显然是针对形形色色“兴趣班”的泛滥而开出的“药方”——以强制参与的手段,迫使家长必须在“兴趣班”与生活技能之间做出一种选择。教育局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在孩子课余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锻炼生活技能也意味着需要花费时间,将此纳入毕业考核或将有助于降低“全民艺考”的温度。然而决策者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前提,只要家长依然觉得“兴趣班”很有必要,考核生活技能也就不足以减轻孩子的任何压力,甚至是意味着孩子更多的负担。
日趋狂热的“全民艺考”早就饱受诟病,然而却始终未见降温。究其原因,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名校,热衷于以此为标准优化生源结构,而不甘心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不得不“赶鸭子上架”,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其结果是,“兴趣班”不过是一块敲门砖,其过程毫无兴趣和乐趣可言。令人遗憾的是,考核生活技能依然未能摆脱“挟毕业证以令学生”的窠臼——舍弃“兴趣班”意味着可能输掉将来,忽视培养生活技能则意味着输掉现在,家长除了并加于孩子之外,还能做出怎样的选择?
动机良好且方向正确未必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收效,仅就锻炼孩子生活技能这件事而言,“赶鸭子上架”远不如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以及倡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为简单易行。动辄“挟毕业证以令学生”,除了会使家长陷入两难抉择的困境之外,难免会给孩子增添额外的负担。果真如此,不由得使人在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嗟叹于“可怜天下孩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