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喝牛奶”和“当众喝乳胶漆”异曲同工

(2008-10-13 00:59:04)
标签:

乳胶漆

奶制品

牛奶

他律

三聚氰胺

杂谈

分类: 赵言赵语

当众饮奶不足以缓解信任危机


赵志疆

 

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乳品巨头首次共同在公众场合向消费者致歉。相关负责人表示,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品行业打击之大无异于8级地震。有人统计损失两个多亿,几位企业负责人坦承损失远远不止这个数。(10月12日 央视二套《对话》节目)

 

尽管三鹿奶粉案的爆发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然而惊魂失魄的消费者依旧没有缓过神来——昨天去逛超市,几乎所有品牌的奶制品都打出了“买一送一”的招牌,与促销员卖力的吆喝相比,消费者却是应者寥寥。索尔仁尼琴所说的“时间没有救赎的能力”,再次得到了应验。毕竟,谈三聚氰胺色变的现实背景下,牛奶到底敢不敢喝,是多数消费者不得不暗自揣摩的一件事。

 

毋庸讳言,国内奶制品行业正在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如何重新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走出危机,自然而然成为奶制品行业的当务之急。继9月23日蒙牛等109家奶制品企业联合发布质量诚信宣言之后,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乳品巨头负责人首次共同在公众场合向消费者致歉,并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端起牛奶一饮而尽。

当初,奶制品企业联合发布质量诚信宣言,使我联想起街头游商自卖自夸的吆喝;如今,奶制品企业负责人联袂喝奶,不由得使我再次浮想联翩。

 

透明的玻璃杯、乳白色的液体……类似的场景看起来似乎颇为熟悉。没错,那就是企业负责人当众喝下乳胶漆的闹剧。类似闹剧早已上演了多次,甚至某地的品牌推广会还差点变成了“喝乳胶漆大赛”,一位企业负责人喝下乳胶漆后表示,味道“跟牛奶差不多”。当然,纵使乳胶漆可以当牛奶喝,牛奶却绝不能与乳胶漆同日而语。当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产品,借助于同样的促销方法展示其“能喝”之时,不由得使人喟然生叹。

 

就像看到喝乳胶漆的“壮举”一样,看到企业负责人当众喝奶,人们的第一感觉不是牛奶能喝,而是所喝之奶是否与在售产品一致,其本身是否与“能喝”的表象一样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或者,这是否只是商家推销产品的“苦肉计”?如果忽略了这些问题,乳胶漆都可以当众饮用,遑论牛奶?更为重要的是,乳胶漆本非食品,也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标准可以表明其能够安全饮用,销售者只好“率先垂范”;然而奶制品却是不折不扣的食品,所有的技术标准以及监督手段都是以能够安全饮用为底线,既然如此,何劳企业负责人当众演示?

 

从质量宣言到当众喝奶,在此次危机公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奶制品企业过于强调和推崇自律,而忽略了来自监督管理部门的他律。急欲“收复失地”而忽略他律也许是一种解释,但如此习惯性的遗忘,是否也意味着乳制品企业自身也对他律失去了耐心甚至信心,乃至于危急时刻率先想到的只是凭借自律求取同情呢?

 

三聚氰胺大面积爆发,与三鹿“1100道检测程序”同时失守的是,各项技术检测手段以及各类市场监管。风波过后,相关部门对所有婴幼儿乳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从9月17日开始,派驻1400个驻厂工作组,将近5000人,对所有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检验,督促企业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巨大的事件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也带来了更为严格的管理,与此相比,有没有一种更为长效的机制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新出厂的奶制品无一例外打上“经检测不含三聚氰胺”的标签之后,普通消费者能否得知,这些产品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检测,以及谁对检测的结果以及真实性负有直接的责任? 重重顾虑尚未打消之前,消费者依然只能是望奶兴叹,企业负责人于是挺身而出演示牛奶“能喝”。

 

企业负责人喝奶作为一种危机公关,有着直观的画面效果,但相比之下,消费者更愿意看到完善监督管理以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将危机公关当作危机事件的终结。实际上,没有哪个人能用摄像机前的一杯牛奶证明太多,代言产品的明星如是,企业负责人同样概莫能外。真正能够拯救奶制品行业的唯有更加严格的质量检验,以及更为健全的市场监管,企业自律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无法也不能意味着全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