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字丢官源于行政惰性
(2008-09-18 00:26:58)
标签:
巴中市放假通知杂谈 |
分类: 赵言赵语 |
错字丢官源于行政惰性
赵志疆
明明是中秋节的放假通知,但巴中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时粗心,竟在通知内容中出现“端午节”。据悉,巴中市政府有关科室的四人被问责,其中包括刚上任不久的巴中市政府办公室主任。(9月17日 成都商报)
一处谬误、三个错字,四人担责、三人丢官。如此问责力度不可谓不大。惊愕之余,如此荒谬的错误令人忍俊不禁,那么,导致如此低级错误的原因,真的是所谓“工作人员一时粗心”吗?
在笔者看来,恐怕未必尽然。端午节与中秋节相去甚远,放假通知为什么偏偏在这样的“关键词”上出现差错,而不是其他文字内容?更何况,内文中分明有一处写对了中秋节,为何另一处却出现纰漏?所有这些似乎足以说明,这份放假通知是由端午节放假通知“拷贝”而来,所不同的,不过是更换了一下“关键词”而已。不幸的是,最终却遗漏了一处,乃至最终酿成大错。
有人认为,如此严厉的问责是拿“小错不断”的职场陋习开刀。我倒觉得,此种“小错”分明折射出一种“大懒惰”,对此重拳出击的实际意义,也远远不只是防患小错于未然那么简单。一个放假通知,通篇不过区区几百字,如此简单的文字工作都懒于费心动手,换做更为复杂繁琐的公文材料,又将如何应对?
说到这些,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前一阵子备受关注的公文抄袭事件——为应付国务院安全生产百日督查第七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贵阳市修文县照搬、抄袭了邻县的汇报材料。其中有15处段落雷同。仅在“强化基础,推动管理”一节中,四个分段近600字内容完全一样,改动的仅是文中出现的数据。
当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所有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所有的书是同一本书”的时候,他恐怕没有想到,他的这种阅读境界竟然被如此炉火纯青地运用于公文写作。举目四望,公文抄袭绝非一时一地之个例,无论抄别人还是抄自己、不管抄总结抑或抄通知,但凡能略省笔墨之处,无一例外能看到剪刀的痕迹、嗅到胶水的味道。几百字的通知,想来不至于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饶是如此,当事者也仅仅是翻出旧文更改关键词了事。难以想象,面对随时可能遇到的其他公文,除却拼凑抄袭之外,他们还能想到怎样的应对措施?
虽然我没有把握判定,如果错的不是“端午节”这三个字,当事人就不会受到如此严厉的问责,但正是这三个字的存在,使得原本神圣严肃的政府公文沦为坊间笑谈。从这种意义上看,巴中市政府此次严厉问责,显然并不仅是针对几个错别字,而是剑指荒谬错字背后掩藏的行政惰性。对政府公职人员来说,比粗心酿错更可怕的是惰性习气,根治这样的惰性惯性需要从严处理。对于几个错字来说,免职处罚难免令人于心不忍;对于行政惰性而言,如此处罚实在令人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