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应试教育差生 |
分类: 赵言赵语 |
学生上学,每年都得参加很多场让人头疼的考试,可洛阳一小学校内,每逢重要考试时,老师便会要求班里几位“差生”的家长到医院给孩子开病假条,让成绩差的学生“因病无法参加考试”。(11月14日 东方今报)
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曾幻想过可以不用参加考试;不过,每个人都绝对很难接受这样的“免考”——因为平时成绩差而被剥夺参加考试的权利,这无疑是一道足以令人难堪的“另类标签”。类似随便分门别类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屡见不鲜,而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本就相当脆弱,任何一种有欠妥当的举措都有可能损害到他们的尊严,给其内心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学校拒绝“差生”参加考试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迎接区里“抽考”。看得出来,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考试,由此不仅代表着老师的水平,甚至还将关系到学校的荣誉。既然抱定了这样的考试初衷,此类考试注定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是当作同行面前值得炫耀的资本。一场只注重结果而不在乎过程的考试,决定了其炮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制造假象。
孩子的遭遇值得同情,老师的处境未必不同样尴尬。老师拒绝“差生”固然是出于对学生成绩的渴望,同样也是出于对自身成绩的考虑——考试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成绩。以考试结果为标尺,上级衡量着老师的成绩,老师不免会同样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学生。压力向下层层传递之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必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而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抽考”所想要看到的。
不必过多地谴责老师,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受害者。要想彻底杜绝此类“差生标签”,不仅需要老师懂得平等对待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同时,应试教育下片面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给老师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教学环境,进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成长空间。
实际上,每次看到类似考试成绩之类的话题,都不免会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一番话。他曾在2006科协年会上坦言,“我所认识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转述此话,并非佐证成绩好的孩子无缘诺贝尔奖;只是想说明,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将来同样大有机会。在此之前,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们一点点信心和耐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