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中秋节放假公休 |
分类: 赵言赵语 |
赵志疆
22日作为公休日,潍坊所有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却都在正常上班。据记者了解,潍坊为了凸显人性化管理,让市民能在中秋节回家与亲人团圆,过一个快乐祥和的传统佳节,将公休日(22日,周六)调整到25日(周二)下午和26日(周三)上午。(9月24日 齐鲁晚报)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一个最有人情味,同时也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朴素的感情却往往因为没有闲暇而遭遇断裂。正因为如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放假一天。
实际上,类似“中秋节应该放假”的提议已经多次出现,每次也都无一例外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然而,无论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态度何等强烈,中秋节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做出改变。于是,这样的舆论大战也就不免和商家的月饼大战一样,成为了中秋佳节所特有的“保留节目”——喧嚣过后,一切终将继续归于平静,只待来年的蓄势待发。不能说这样的讨论毫无意义,但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显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潍坊市此次则更为积极地介入了民众的生活。仅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态度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尝试,由此昭示着城市管理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倾听者,而是身体力行地渴望做出适当的调整。
严格说来,潍坊市此举只是“调休”而非“放假”,只不过将周六一分为二到了中秋前后。然而,这样的调整却又显得意义非凡——如此既满足了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望,也不至于因节假日过多而影响到工作,而这些恰恰是论战双方始终争执不下的焦点。普通民众并不缺少仅供休闲的周末,但却缺少一个联络亲情与友情的纽带。推而广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似乎都可以套用这样的安排。在传统节日放假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一时还无法立刻做出改变的现实背景中,这样的调休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折衷,更是一种稳妥的过渡——先给民众提供一个休假的机会,结合实际影响再来考虑下一步的调整,以决定这些节日是否需要假期的安排。
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谈到,与外来干预相比,一种文明的存续更多地取决于自身演化的方向。应该看到,放假与否只是给传统节日提供了一个可供依托的载体,怎样利用这个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才是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的关键所在。以往的论战中,很多人都在抱怨缺少“载体”,而有了“载体”之后,中秋节是否能避免再次沦为“月饼节”的尴尬?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休息日,更是一个文化日,如何丰富节日内容、继承文化内涵,这些显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宣传和引导。从这种角度来看,潍坊市此次创新在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不免寄托了更深的期待——继承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还应该更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