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纳税成本排名并不重要
赵志疆
世界银行与普华永道近日联合公布了一份全球纳税成本的调查报告,中国内地由于“每年872小时的纳税时间、47项需缴纳的税种、77.1%的总税率”,在175个受调查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68位,纳税成本高居第8位。这一排名公布以后,“中国税务条目繁琐,纳税手段落后”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国税总局相关人士明确表示,该排名“不科学”,“最近几年我们也都进行了信息化工程处理,已经优化很多了。”(1月22日
中国经济周刊)
印象中,“相关人士”面对国外机构排名的态度似乎总是处于两个极端——“甚合吾意”则赞赏有加,“不合吾意”则拍案而起。手头的例子就有两个:其一是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的2005年度“税负痛苦指数”调查报告称,2005年中国内地税收痛苦指数位居全球52个国家及地区第二;其二是,福布斯发表《全球2005税负指数报告》称,“中国大陆税负名列全球第二高”。算上此次“纳税成本高居第8位”,这已经是第三次由国外机构的“报告”而引发“相关人士”的强烈质疑与指责了。
“相关人士”质疑国外机构“报告”的依据是,计算不科学、数据不全面。囿于中西方税务制度以及计算方法的差别,出现偏差几乎在所难免,更为关键的是,国内的税务运作一向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基于这样的背景,不要说国外机构勉为其难,就是国内机构也一样难以做到科学而全面。但是我想,国外机构“报告”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给出一个具体的排名,而在于提出一个必要的警醒——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内地的税负确实还存在着某些问题。
税负沉重与纳税成本过高原本就互为因果,税负沉重难免导致纳税成本的升高,而过高的纳税成本又会使税负变得更加沉重。不同的国外机构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公布了各自不同的调查报告,其结果却共同指向了同样的问题,而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符合普通民众的真实感受。毋庸讳言,国内纳税成本过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这实际上还并不包括“费”这样一个“准税”。众多的收费和收税部门衍生出庞大的分支机构与膨胀的人员组成,所有这些开支都是要计算在纳税成本之内的,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偷逃税直接导致监管成本的升高,再加上公权部门的铺张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纳税成本岂能不高?
“相关人士”表示,“这一数字很难囊括中国所有纳税人的信息”,因为“外资的税收只占20%左右”。不知道“相关人士”想要借此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实际上,按照一般规律,缴税痛苦指数越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就会变得越小。然而在国内,这一规则明显失灵,相对过重的税负丝毫没有阻滞外资涌入的速度。由此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税负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内资企业税负重,而外资企业税负轻。当“相关人士”指责“报告”局限于外资企业的时候,外资企业不仅承担着相对较轻的税负,而且还在因各种优惠政策而支付着远低于内资企业的纳税成本,如果这一数字真的“囊括中国所有纳税人的信息”,不知道结果最终将会怎样?
其实,公众聚焦“纳税成本报告”的核心在于关注其中所掩藏的诸多问题,并不在乎我们具体处于什么样的排名,而“相关人士”紧紧揪住“全球排名”这个细节不放,则不免给人以避重就轻、转移视线的嫌疑——即使“相关人士”能够通过“科学”的计算提高国内的排名,他们能“计算”掉其中所掩藏的诸多实际问题吗?
诚如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的对外事务官员所说,出台这个报告的目的是让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拿自己国家的税收征管的业绩和其他国家做比较,学习全球最佳经验,决定税法改革的优先顺序。面对国外机构的“报告”,与其讳疾忌医、拍案而起,不如闻过则喜、反思并致力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如果“相关人士”确实有心完善数据以正视听,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好事。毕竟,作为纳税人,公众完全有权利去了解此类公众信息。唯一的要求恰如“相关人士”所说,“希望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字”
,而不要只是以“不科学”去反击“不科学”,或者是试图用“不准确”去掩盖“不准确”。
前一篇:谁愿意去博物馆里过春节
后一篇:公务之上还有尊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