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娃娃抓起”别成了“只抓娃娃”

(2006-10-24 23:55:46)
分类: 赵言赵语

“从娃娃抓起”别成了“只抓娃娃”

赵志疆

10月23日,广州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制度正式在全市实施。中小学发放“交通安全卡”给学生,交警将依卡记录学生违章情况反馈学校,严重者操行要扣分并影响参评三好学生。(10月24日 信息时报)

当天,学生小华(化名)因为闯红灯被交警叔叔叫住,交警问他知道自己做错事了吗,他回答一句:“违反交通规则”后,全身开始发抖,眼里开始含着泪水。而另外一张图片也同样令人感到震撼——在交警和一大堆摄像机、麦克风的包围之下,一个身穿校服的孩子呆呆地站在那里,脸上虽然局部打上了马赛克,但是依然可以清晰地从中看到木呐和紧张。

几乎可以肯定,有了这样一次经历,这些孩子很可能不再会犯同样的错误。但同样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并不足以说明他们能从此次经历中吸取多少教训,充其量不过是由于受到了过度惊吓,乃至久久难以忘记罢了。围观市民认为这是一种残忍,确实一点都不为过。

近些年来,凡事“从娃娃抓起”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闯红灯受罚”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面对一些社会顽疾,很多人乐观地认为“从娃娃抓起”足以彻底扭转社会风气。然而“抓”的力度究竟如何掌握?“抓”得轻了,自然无关痛痒;而“抓”得重了,孩子们显然承受不了。更为关键的是,孩子的言行举止更多地只是出于对成人的模仿,如果“只抓娃娃”,这对于娃娃们来说公平吗?

安全联系制度实施后,按照规定,如果家长带领孩子闯红灯,交警不会对家长做出处罚,而是以纠正孩子为主,并希望孩子能感化家长。这样的规定不免令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孩子更能影响家长的一举一动,还是家长更能影响自己的子女?家长带头犯错,却要孩子代为受过,这显然有失公允。

小时候,很多孩子都曾经梦想着赶快长大,其中很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再被人管。这个“人”不仅是指家长和老师,也包括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一边声色俱厉地教育孩子,转过脸去却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从娃娃抓起”却变成了“只抓娃娃”,由此不仅让孩子看到了成人世界灰暗的一面,更会看到其虚伪的一面。如果营造不出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即使这些孩子现在能够严格遵守制度、不乱闯红灯,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他们还能否继续坚持下去呢?我想,恐怕没有谁敢打这个保票,我们所能期待的也许就只有下一次的“从娃娃抓起”了。

如果“闯红灯受罚”被证实为一种有效举措的话,更需要接受制度约束的应该是孩子的家长、学校的老师,乃至社会上每一个成年人,而不应该唯独将板子打在孩子身上。我国教育自古就秉承一种“言传身教”的原则,“以身作则”的示范要比苦口婆心的劝诫强百倍。因此,希望“从娃娃抓起”千万不要变成“只抓娃娃”,那样不仅对孩子十分残忍,而且也显然不够厚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