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劝退令”不过是一记“杀威棒”
赵志疆
10月8日,西安邮电学院校区食堂前,一则《通知》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因为考试成绩差,学年学分没修够,336名学生经学校初步审定被作出退学处理。(10月10日 华商报)
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和很多人一样感到极为震惊。毕竟,如此大面积的严厉处罚在国内大学尚属首次。然而继续往下看,我却不由自主露出了笑容。原来,《通知》最后还留有一截小小的“尾巴”——10月10日,最终确定的学生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者退学回家,或者缴清退学试读培养费,降级试读一年。
可以肯定,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学生都将选择缴费试读,而学校领导也早已预见到了这种结果——“我院几乎所有学生都通过试读修完了学分,目前还没有一个学生因‘退学处理’回家的。”由此看来,作出退学处理未必是真的要将学生“逐出门外”,起码,缴清费用就可以使自己躲过一劫。这倒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杀威棒”来。
不容否认,“杀威棒”具有很强的震慑力,但高高举起的大棒却未必一定会落在被处罚者的身上,只要肯掏出银子就可以免遭皮肉之苦。我这么说,并不是认定西安邮电学院在变相敛财。实际上,缴费试读的规定是有据可循的。我只是想说,因为缴费试读的存在,不仅使“杀威棒”的威力大打折扣,而且难免会给人留下敛财的口实。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没有直接将“杀威棒”打向实处呢?
轰轰烈烈持续了七年的高校扩招运动,不仅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到了高等教育,而且也使得高校师资不足、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等问题日益严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含金量却在日渐萎缩,以至于人们普遍对“大学生”的能力产生质疑,谁能说其中没有学校的丝毫责任?盲目追求规模必然会导致整体质量的下降,大学能把板子只打在学生身上吗?
随着大学扩招的持续进行,教职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高校内部并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用人机制,使得很多教师并不能真正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前不久北大副教授阿忆热衷兼职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此前关于论文掺水、履历造假之类的传闻更是不绝于耳。盲目扩招带来学生掺水,由此引起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的掺水,而这些必然会使大学生的“水分”变得更大。身处这样一种典型的“负激励效应”中,大学如何将板子单纯打在学生身上?
更为关键的是,一轮轮大规模扩招过后,大学早已放下昔日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争相开展“生源大战”。对于一些并不著名的大学而言,如何尽可能多地招揽生源是其生存发展之本。大规模清退学生,不仅意味着学校自身可能存在着某些问题,而且会对准备报考的学生产生莫名的压力,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学却还在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吸引着学生报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敢把学生“一棒子打死”吗?
与西方国家的“宽进严出”相比,我国传统教育奉行的是“严进宽出”,随着高考大规模扩招,“严进”的限制已被打破,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学校自身的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盲目扩招的大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变,仅凭一记针对学生的“杀威棒”如何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诸多内忧外患的制约之下,学校高高举起的“杀威棒”怎能不轻轻落下?
由是观之,“退学处理”虽然措词严厉,但学生们也不必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至于因此而欢呼“严出”时代到来者,则显然是有点过于盲目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