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志疆
赵志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51
  • 关注人气:6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差生”是如何变成“国外天才”的

(2006-09-25 23:57:32)
分类: 赵言赵语

“国内差生”是如何变成“国外天才”的

赵志疆

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读书;8年后,王楠子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把许多本应成材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9月25日 东方早报)

一个国内“标准差生”,到了大洋彼岸却成长为一个“天才”,这不是现代版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对“天才”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标准。王楠子活跃好问的天性,是他在国内被列为“标准差生”的主要“罪状”,而这些却正是他被美国老师夸奖为“天才”的依据。两相对比,这是何等强烈的一种反差?

传统教育定义中的“优等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学习好和守纪律。“学习好”意味着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必须全盘接受,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否则就是异想天开、不脚踏实地;“守纪律”意味着老师讲课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打断,否则就是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当王楠子在美国课堂上还是忍不住插嘴纠正老师错误的时候,老师不仅没有丝毫不快,反而脱口而出“你真是个天才”。

正是这句话鼓励王楠子摆脱了昔日的自卑心理,促使他真正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奋斗;也正是这句话折射出了两种教育观念本质上的区别——我们的教育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人家的教育则更愿意发掘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孩子。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两种教育模式对同一个孩子做出不同的定义,也就不难理解。

卢梭在其《爱弥尔》一书中曾这样问道:“何谓最理想的教育?”答曰:“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对待懵懂无知而又充满好奇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之顺其自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王楠子屡次因在课堂上插嘴而遭到老师的呵斥,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依然在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但何尝不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围绕着考试分数转,因此,学生脱离课堂教学的独立思考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徒劳的。只有分数才是判定“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否则的话,即使聪明也只能是“小聪明”。同样因为应试教育,学生分数之外的任何东西往往提不起老师的兴趣。于是,拉小提琴、踢足球等这些使王楠子在美国学校备受重视的特长,在国内却一次次成为“标准差生”身上不断增加的砝码。

看到王楠子的经历,很自然地联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一番话。9月16日,丁肇中在2006科协年会上说,“我所认识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然而他又不止一次地强调,自然科学的研究竞争性很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丁肇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考试是考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科学的进展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事情,会考试并不能代表以后会有特别的成就。”

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孩子的个性被扼杀、兴趣被漠视,教育流水线培养出的只是应试教育的速成品,整齐划一但却特性全无。考试第一是丁肇中不屑于追求的,而这却恰恰是应试教育的终极指向。看到这样的尴尬,也许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考试人才,但却很难培养出一位真正的天才。

关注“差生”王楠子,并不只是关注其个人的成功与否,而是希望通过解剖这只“麻雀”,来辨析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差异,对个人的成长究竟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影响?面对“差生”王楠子的“橘枳之变”,面对丁肇中想要和不想要的“第一”,时下唯分数是举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应该好好进行一下反思了。否则的话,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天才将扼杀在摇篮,又会有多少“水泥脑袋”将走下批量生产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