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责缺失,审计难成“风暴”

(2006-09-13 00:17:12)
分类: 赵言赵语

莫让“看门狗”徒做“吠日”之举

赵志疆

国家审计署11日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审计公告显示,历经几年的审计风暴洗礼,国家各主要部门单位,仍然在预算执行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发改委公款为职工购房、体育总局动用彩票资金用于炒股、教育部应缴未缴四六级考试费等等问题,再度成为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热点。(9月12日 京华时报)

为了了解详细情况,我专门到审计署网站阅读了审计公告全文。看完之后发现一个问题,针对各部门存在的严重问题,审计公告措辞并不激烈,甚至可以算得上“温和”。

海关总署挤占挪用预算资金9731.81万元,还变相挪用财政资金132.02万元用于出国考察,然而审计公告却评价为“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体育总局堪称“屡审屡犯”的代表,此次又因为少计收入1.38亿元,以及未经批准动用彩票专项资金2787.4万元用于股票投资,而榜上有名,但审计公告的评价却是“预算收支符合国家有关预算和财政法规的规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进一步增强了部门各级干部和财会人员的政策观念和责任意识”。

不用列举更多,几乎每一个被审计公告点名批评的部门,都与此同时得到了一个不算很差的评价,这也使得审计公告更像是在“边打板子边揉屁股”,如此做法不免给被审计者以“瑕不掩瑜”、“无心之失”之类的心理暗示。不仅如此,在整改情况的总结中,审计公告无一例外地提到,有关部门“积极进行整改,并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然而实际情况是,那些“屡审屡犯”的部门,几乎每年都在“积极整改、吸取教训”,但却从未见到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滞留、转移专项预算资金的问题,每年都能看到,而且数目动辄以千万乃至亿元来计算,但处理结果却多半是“要求及时拨付”了事。如此数目惊人的巨额资金,一年的利息将会是多少?对于这些违规部门来说,“及时拨付”不像是处罚,更像是奖励——巨额的利息收益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其滞留预算资金的目的。不难想象,这样的处理结果毫无任何“杀伤力”可言,又怎么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纵观此次审计公告,违规者多半都是“熟面孔”,而审计署依然还是“老套路”,使人徒然平添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忧愁。和以往“侧重于对违规部门的批评,而忽略了对责任人的追究”的审计风暴一样,此次审计公告除了追究经济、行政上的漏洞和缺陷之外,并没有涉及追究部门负责人责任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此次审计公告的一大遗憾。

这样的遗憾其实不难理解,我国审计实行的是行政模式,审计机关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其本身行政执法权有限,主要职责在于发现问题,而解决和处理问题经常需要间接地诉诸于司法监督或是相关的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这些“屡审屡犯”的名单中,大部分都与审计署“平起平坐”,审计部门又如何能不计一切后果地对他们痛打板子呢?因此,李金华曾多次表示过他心中最大的矛盾与困惑:面对审计出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落实和追究审计责任。

法治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责任政府,而问责制正是责任政府题中的应有之义。李金华曾形象地比喻自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按照普遍的理解,面对不法之徒的入侵,看门狗最主要的职责是发出警报,以提醒主人对此做出反应。国家审计只有监督的功能,而没有问责的权力,因此缺乏相应强有力的督促整改制度和惩戒制度。如果责任追究机制不能因此而完善,如果看门狗一次次徒做“吠日”之举,那么这条忠心耿耿的看门狗还能够声嘶力竭地叫多久?这确实是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