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奴啃老”其实是“房价啃老”

(2006-09-04 22:12:29)
分类: 赵言赵语

“房奴啃老”其实是“房价啃老”

赵志疆

最近,在一个关于年轻人买房要不要靠父母出钱的网络调查中,参加投票的近万人中有7成多的投票者认可年轻人买房只能伸手找父母;不到3成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动父母的养老钱。(9月4日 中国青年报)

“房奴”这个新名词自从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很多人都曾措词严厉地斥责其“活该”。自愿成为房奴已然“活该”,倘若还要因此而“啃老”,则不免有点“天理难容”的味道了。因此,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居者有其屋”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即使那些认为房奴“活该”者也不否认,不过他们对这个梦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国土资源部束克欣司长曾提出,居者有其屋不等于人人都买房,社会应该有一个包括租、买在内的多元化的房屋供应体系,正常的住房消费比例应该是30%的人买房住,70%的人租房住。

“理性消费、先租后买”这是很多反对者给房奴提出的忠告,那么,这样的建议为什么没有被房奴采纳呢?租房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的住房以供选择,70%的租房者需求能全部由30%的买房者来满足吗?显然不能。那么,政府又提供了多少廉租房呢?有,但是很少,而且还被加上了太多苛刻的限制条件。政府此举很容易理解,想要满足近4亿城市人口中70%的租房需求,各级政府到底需要盖多少廉租房才行?

不难看出,即使不考虑房价、利率、经济状况等实际问题,租房者也很难租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房子,而租不到房子的他们也就只剩下买房这一种选择,哪怕将因此而面临成为房奴的危险。

有批评者习惯于拿房奴与他们的父辈作比较,从而发出“为什么当时可以不买,而现在必须要买”的质问。但是他们可能忘记了,父辈生活的年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住房完全是由政府建设并无偿分配居住,而且,那时候的住房远未像现在一样承载太多的附加功能。

目前,在绝大多数城市,只有买房入住才能真正算得上“安家落户”。因为只有买房才能入户,而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从子女上学到将来就业,哪一项社会公共服务不与户口所在息息相关?从这种意义上看,房奴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套房子的居住权,更是在幻想着因此而争取到城市里一切平等的其他待遇,谁又能说这不是在“理性消费”呢?

出于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考虑而甘做房奴者大有人在,如果说房奴“啃老”是把自己的父辈也拉下了水的话,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而变身为“奴”呢?舐犊情深的房奴父母甘愿被“啃老”,房奴自己也在做出着牺牲,由此令人看到了因为一套房子几代人变身为奴的窘境。这样的情形当然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用一种危险的方式去追逐幸福的时候,还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社会能否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幸福通道,从而使他们学会自觉规避风险?

“房奴啃老”其实是“房价啃老”,“啃老”仅仅是一种由畸高房价所引起的表面现象而已。在对房奴“啃老”大加道德评判的同时,地产商乃至政府的责任不应该被忽略——畸高的房价之下,几乎没有谁能逃脱变身为奴的宿命,道德评判显然拯救不了任何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