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行查询收费“每笔0.3元收少了”?

(2006-06-23 17:03:32)
分类: 赵言赵语

跨行查询收费“每笔0.3元收少了”?

赵志疆

备受质疑的“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又有新说法。中国银行卡产业专家委员会成员钟伟21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称,跨行查询每笔3角钱是“收少了”,本来成本是1.2元。(6月23日 济南时报)

钟伟教授提出,目前我国境内跨行的86000台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就达50亿元。按2005年跨行交易总次数22.1亿笔计算,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约为2.26元,其中,跨行查询成本约1.2元。这对出具柜员机的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即使每年50亿元的运营成本数字准确,钟伟教授的此番算法也很难说服人心。如果这些柜员机没有进行跨行交易,那么每次交易的成本应该是多少?查询费又该是多少?从目前银行的种种规定来看,不进行跨行查询是不存在所谓“查询费”的,而包括柜员机的维修折旧等费用应该是计算在银行的运营成本之中,由银行独自消化吸收。既然如此,如果要计算银行跨行交易的成本,应该是算的银联的通信成本以及银行的交易成本,然后再除以交易总数进行核算。

就算将柜员机的成本计算在内,也只能是部分折算,原因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的柜员机只进行跨行交易,而不进行本行交易。由此可以看出,钟伟教授的计算方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其谬误在于将本行交易成本纳入跨行交易业务进行均摊,并全部由持卡人进行买单,人为增加了跨行交易的成本。

接下来的问题是,“跨行查询成本约1.2元”究竟从何而来?跨行取现是有成本的,这个不难理解,毕竟是从其他银行支取了现金,而现金的运输、存储,都是要有成本的。
而对于夸行查询,除了通信费用之外,看不出还有任何其它的成本,因为交易并不存在,也并不涉及任何现金问题。难道银行的网络资源就这么值钱?如果想要彻底算清跨行查询的成本,不仅要计算出柜员机运营成本所占比例,而且要计算出银行网络资源的真实成本,作为堂堂经济学教授,钟伟教授岂能如此笼统地将总数平均之后,得出跨行查询费“每笔0.3元收少了”这样一种结论?

钟伟教授同时提出,跨行查询收费也是要弥补银联在国外开通银行卡的支出。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银联卡先后在19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这产生了巨额成本投入,因此,银联在内部核算上采取了“用国内收费来弥补国外巨额成本投入”的办法。相比起成本计算中的谬误来,如此“堤外损失堤内补”的论调更加令人愤怒。跨行查询的最大受伤害者就是那些支付能力弱的低端客户,为什么要由他们来无辜地弥补国外巨额成本投入?为什么不能实行谁消费谁承担使用成本?每次收费银行总是宣称要与“国际接轨”,可是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接轨,而是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内养外”?把这些费用也当作成本均摊于国内持卡人,哪里还有丝毫公平可言?

钟伟教授承认,许多人都“没有清楚地知道3毛钱这个价格是怎么测算出来的,这当然会导致持卡人情绪上的不满”。很遗憾,钟伟教授虽然不辞辛苦进行了计算,却依然没有让人弄清楚3毛钱到底从何而来,这当然也导致了人们更多的不满。不同的是,人们愤怒的矛头已经由银行转移向了专家本人。当多数人都在为银行霸道的收费怨声载道之际,突然有专家站出来煞有介事地宣称“钱收少了”,言下之意,老百姓从中还是占到了便宜,这不得不让人对专家本人的学术立场和道德操守表示出怀疑。

纵观历次银行收费行为,虽都屡遭争议最终却依然得以实施,态度强硬的垄断经营者面前,老百姓并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这一次专家不合时宜的表态显然再次激起了众怒,既然钟伟教授有心要去计算跨行查询收费的成本,建议还是静下心好好计算一番再来昭告天下,也好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看清,这3毛钱到底是“收少了”还是“收多了”,以及究竟是谁占了谁的便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