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投入不足是看病难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赵志疆
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两个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困惑。(3月19日 南京日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改革日渐深入,民众对医改的直接感受却是福利待遇的减少,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矛头对准卫生领域财政投入的不足。笔者认为,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虽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筐”,但却很有可能是引发一系列看病难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因此加剧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均衡,在这种极不均衡的分配结构下,综合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大医院不仅对患者是一种诱惑,而且对那些高素质医护人员也会起到一种强大的吸附作用。3月19日《广州日报》的一则报道显示,目前广州的三甲医院基本上呈“饱和”状态,在毕业生为进大医院而“挤破头”的同时,二线城市医院用人需求较旺,然而,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不愿委身“下嫁”。大医院对高素质医护人员的吸附无疑进一步拉大了医院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加直接地影响到患者就医的选择。
寻医问药的过程中,在“价廉”与“物美”无法兼得的前提下,消费者往往更注重于“物美”,而无法兼顾“价廉”与否。当小医院自身的发展都成问题的时候,患者难免会本能地对他们的综合实力产生疑问,这也是患者为什么不惜重金前往大医院就医,而置收费相对较低的小医院于不顾的原因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医院为了自己的发展似乎只有两条出路:要么穷尽一切可能降低利润空间,寻求“薄利多销”;要么漫天要价,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小医院原本抵抗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弱,而“贫民路线”的实施更使得医院的生存面临挑战,因此“贫民医院”更多地是在凭良心行医,这也使得它们并不具备可复制性。漫天要价虽然能使小医院获益一时,但从医院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则无疑是一种“自杀”。
虽然多数大医院并没有小医院那么强烈的生存危机,但是当小医院最初迫于生计的乱收费日渐成风之后,对大医院的诱惑力是不容低估的。更为严重的是,小医院乱收费的直接后果将会影响到它们今后的生存,而对于大医院来说,这样的风险微乎其微,因为实力雄厚的它们本身就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这也使得大医院乱收费更加理直气壮、肆无忌惮。
“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社会难题,实际上涉及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只有当社区医院等小医院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才会真正把注意力从谋取利益转移到提供医疗服务上来;也只有当这些小医院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之后,才能真正有条件实现医护人员的流动互补,缩短医院之间的实力差距。
不难想象,如果能有效解决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的小医院的乱收费问题,彻底解决大医院的乱收费就要更加简单容易得多。开出这个“药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给出的价码是,每年1500-2000亿元之间。单纯看待这组数据或许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如果放在“公车、公款吃喝、公款考察三项费用合计9000亿元”这样的背景下去衡量,这似乎也并非什么不能完成的任务。关键就看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