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冷漠将使我们沦为“孤岛”
赵志疆
急救重伤病人路遇堵车,为了争分夺秒救人,两位医生背上重达50多斤的仪器下车步行3公里,走过堵车路段后,医生向路过的20多辆车求援要求搭载赶往目的地救人,但是,这些车没有一辆答应送医生。 (2005年1月5日 重庆时报)
拒载病人的新闻屡见不鲜,每当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总会有当事司机振振有词地解释,拒载是因为害怕病人在自己车上出现意外,导致引火上身。如果说司机这种“明哲保身”的冷漠还能算是事出有因的话,拒载医生的司机实在是再也找不出任何一条可以搪塞冷漠的理由。从拒载病人到拒载医生,拒载的对象虽然不同,但是拒载现象背后所掩藏的对他人生命的冷漠却是一以贯之。
为了救护伤重的患者,两位医生在车水马龙之中疲于奔命。一位司机拒绝搭载“救命医生”,我们可以认为他的个人素质存在问题;两位司机拒载,依然可以视为偶然现象;但是当20多辆车一个个驶过医生的身边,而又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们搭车的请求之后,我们看到的冷漠就不再是一种偶然发生的现象,而是一种令人痛心不已的群体性冷漠。而在很多时候,这种群体性冷漠又恰恰是我们身边社会最真实的一种写照。面对这样的冷漠,感到尴尬的也许并不仅仅只是那两位一心想要救护病人的医生。
孩子落水,岸上有人围观;民工跳楼,楼下有人叫好;遭遇事故,无人出手相救……当他人的生命正在遭受威胁之时,最常看到的不是有人急忙伸出一双援助的手,而是一个个袖手旁观、将他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冷漠看客。难道在这些人的眼中,他人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轻于鸿毛”?每当类似的悲剧发生,都如同在平静的湖水里丢下了一块巨石,立刻就会激起一片声讨。但是当舆论的涟漪慢慢散过之后,相同的悲剧还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背后,必然会有其普遍的社会背景,到底是什么让人心变得如此冷漠?
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我们每个人学习过无数的课程,接受了无数的教育,但是却唯独忽略了这份尊重生命的教育。我们只知道接受教育可以获取知识,可以增长见识,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却从来没有想到,通过教育原本应该让我们更加懂得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功利性越来越强的教育目的,培养出越来越多以个人好恶为核心的狭隘心理,社会上诸多不良风气的蔓延又为这种心理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他人的生命情不自禁地暴露出群体性冷漠的一面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教育的一次彻底失败。
医护人员见死不救、见危不救的新闻曾经激怒了无数人,无数声音也曾经众口一词地对那些缺乏爱心的医生做出了声讨。这一次,两位“救命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心,面对他们的求援,每一个绝情而去的司机是不是应该因此而感到羞愧?医生这一职业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起码的爱心,但奉献爱心并不仅仅只是医生的“专利”,在愤怒声讨那些没有爱心的医生之余,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应该想一想,面对悲剧,我们自己究竟能够拿出多少爱心?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都可能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向我们袭来,如果遭遇到这场不幸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应对?西哲说,上帝无处不在;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灵。我们自己呢?如果每一个人都划地而居置身孤岛,将他人生死完全置之度外的话,灾难袭来,我们还能奢望着到哪里去寻求援助?
前一篇:何必盯着“离婚报告”不放
后一篇:建立“平价医院”的前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