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示范性高中“示范”什么
赵志疆
针对示范性高中“入不敷出”的叫苦声,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示范高中今后要探索按运行成本收费的模式,将考虑适当提高示范性高中的收费标准,市教育局有望于今年一季度出台相关方案。(2006年1月3日 新快报)
既然示范性高中纷纷叫苦不迭,那么按照常理,学校创建示范性高中的积极性应该有所减弱才是。但实际情况是,在示范性高中争相声称“入不敷出”的同时,广州市示范性高中的总数不是少了而是逐年增多,这岂非咄咄怪事?在寻求解决“入不敷出”这一难题的办法之前,也许有必要先探究一下,示范性高中为什么会面临“入不敷出”这样的困境。
示范性高中的评定有一套详细的标准,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学校势必要做到软硬件都能“达标”,其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仅能得到政府的更多扶持,而且还能赢得更多优质的生源。近年来,示范性高中竞相奢华、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种种做法饱受诟病,使得创建示范性高中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场“烧钱大战”。这样一路比拼下去,示范性高中的成本如何不高?
诚如广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所说,示范性高中的“入不敷出”是因为自身成本高,而收费标准又和普通高中相同所致。但是结合实际情况应该看到,示范性高中“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入”得太少,而是在于“出”得太多。成本高不应该是提高收费的唯一理由,教育部门在考虑着按成本收费之前,有没有审查过示范性高中的高成本究竟由何而来,这些成本的支出又是否合理呢?
如果示范性高中自身的运行成本也能成为理直气壮的高收费理由,这对时下愈演愈烈的奢华办学之风无疑将会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发展下去学校的成本将会更高,而学费的开支将会更大。到时候,真正对此叫苦不迭的恐怕就不是学校而是学生家长了。
而且,教育局认可按成本收费无疑是对示范性高中现在做法的一种肯定,当越来越多的示范性高中倾向于用高成本来换取高收费的时候,对当地优秀的教育师资力量势必将会起到一种吸附作用,其结果将会是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这对于那些非示范性高中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难道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发展能够仅仅依靠几所示范性高中来实现吗?
示范性高中与重点高中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再强调资源优势的集中,也不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命名,而是由学校“自下而上”提出申报。申报示范性高中是学校自己的权利,是否因为成本高而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也是学校自己所要面临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在示范性高中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教育局完全没必要也不应该对他们的收费标准“法外施恩”。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示范性高中演变为昔日重点高中的“翻版”,从而避免学校把不计一切后果的盲目支出当作日后捞取回报的筹码。
无论示范性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他们的基本职能都是相同的,收费标准也应该保持一致。在收费一致的前提下,如果示范性高中能够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质量,这才能显示出其积极的示范意义,而不至于处心积虑地去“示范”着择校费和高收费是如何产生的。
前一篇:用“打老虎”的方法来“拍苍蝇”
后一篇:何必盯着“离婚报告”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