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孟老庄,浅述中国哲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
高
远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延续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此繁衍生息,而“中国”这个大一统的神圣概念却始终一脉相承,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西方人是怎样看待我们中国文化的呢?中国哲学思想对西方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回眸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的脉络或许可以给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公元十七、十八世纪,清康熙皇帝与法兰西波旁王朝的统治者路易十四,在欧亚大陆的两个文明古国,同一历史时期分别推动了中西方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中西文化的融通与交流。中西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资料记载的,当以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给中国康熙皇帝的信件为重要凭证。
公元1688年,路易十四在给清康熙皇帝写下的亲笔信(见下图),信中这样说,我方将派一些法国传教士到贵国,他们同时又是数学家组成的使团,请求贵方给予帮助。(见拙作《江山如此多娇—中国文化年评论集》之《在太阳王家中做客的中国天子》一文)。这封国宝级的信件,真实记载了中法两国的历史交流。
明末期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到达中国。在中国生活的时候,他先将儒家部分典籍翻译成了拉丁文,之后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便有法文继而英文在西方流传。
16世纪以后,西方传教士以教化“东方神秘国度”为目的,万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传教士们深知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古老国度里,必须熟知儒学,所以精心研究、翻译中国儒学思想的文献和典籍,来调和中国古代经书和天主教教义。意在“借儒排佛”、“借儒宣教”,最后达到传教的目的。
传教士们同时还将《大学》(西方译名为《中国之智慧》)、《中庸》、《论语》、《礼》、《诗经》等儒家典籍翻译成西文介绍给国内的民众。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批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一些欧洲学者还出版了有关儒家经典的研究著作,如巴多明的《六经注释》、钱德明的《孔子传》和《孔门弟子传略》等。18世纪,巴黎大学(主要是神学院)成为当时欧洲研究中国儒学的中心。现今在中华文化传统研究上,巴黎大学仍居西方重要地位。
中华文明思想的代表者孔孟老庄曾经对欧洲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以及西方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到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兴起、欧洲思想界提倡“以理性的权威代替上帝的权威”,旨在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体系。古老的华夏文明和儒家文化,成为当时欧洲启蒙时期思想家们极力推崇的精神圭臬。
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过欧洲众多的文化人物:近代欧洲第一位崇尚理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学者狄德罗、法国大文学家伏尔泰;德国哲学之父莱布尼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德国诗坛巨将歌德和席勒等,许多欧洲著名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与中国或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我必须要提到的是,一直以来,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西亚地区,是从西方传到中国的。不少的西方学者心目中,认为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甚至宣扬“西方文化更优越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应该更引起中外各界的关注。
中华文明的思想在欧洲的影响,不论其理论如何,有一个事实就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通过西方人几百年来的努力传播,进一步拓展了欧洲人的视野,也令其增加了对中国的认识。在中华文明为欧洲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欧洲人“化知识为力量”,也叩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我想如今,无论是我们提倡继承中华传统精华的一派,还是宣扬传统无用论一说,我们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必须要拒绝盲目与浮躁,理性的分析我们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摆脱中国人百多年来的弱国心态。众所周知,“因为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度。”
(见拙文“法国《蝴蝶》导演亲自回信谈抄袭看法)。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融合的精神延绵不息,享誉世界。相信我们中华古老的传统之美加上当代中国科技之力,才能让西方人更加感叹“在如此小的世界上,有一个这么大、这么美的中国。(《费加罗报》中国文化年特刊语)”。

注:图为孔子像(原作:吴道子)与路易十四给康熙皇帝信件,文中部分文字摘自拙作《江山如此多娇—中国文化年评论集》(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如需引用照片与文字请勿注明出处,违者法责自负,谢谢朋友们的支持与合作。
文章引用自:http://www.gaoyuanparis.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