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小鸟[朱耷]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宗室。19岁时明亡,逃入深山,沦为孤寂飘零的遗民。23岁入寺为僧,法名传綮,又号雪个,意为冰天雪地中的单竹枝。
然而,寂灭的佛门并不能掩盖残酷的现实。异族的杀戮给他以强烈的刺激。49岁时老友黄安平为他作“个山小像”:画中人身穿宽大无比的长袍,一顶破笠,双手交握,指甲细长,双目炯炯,鼻梁险峻,须眉清淡,一派尴尬萧索莫名其妙的神态。上有自题:“没毛驴,初生兔。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关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种种。他将个人之名画成"⊙","圜中一点",表现天人合一。但是,内心矛盾撞击超过他随的限度,五十二三岁发作了颠狂病。或啼泣路隅,或仰天大笑,或狂奔乱走,或鼓腹高歌。他带着布帽,拖着长袖,鞋子破得露出脚跟,在集市上旁若无人的漫步。
55岁时,他脱离佛门。59岁开始署“八大山人”之名,所谓"四方四隅,唯我为大"也,至诗,书、画进入纯熟时期。依心灵体悟处理画材:鱼眼鸟眼呈长形,大得比例失调,荷柄长得不能再长,大肚子的楹树干、露根无土的梅,快状拼合的猫……不信任与不屈服兼而有之,读者从中可以听到如泣如诉的声音,从而进入“风雪惨,鱼龙怒”的境界。他爱喝酒,人们便以酒求画。他在沉醉之中,下笔不休,满纸墨迹淋漓,开始像几冠敝帚,再提笔渲染,乃成山水花鸟。有一天,突然在门上大书?quot;“哑”字,从此好长一段时间里,本来就口吃的他不再开口说话。有一次,一个贵人送绫绢求画,他高高兴兴地收下说:“我用来做袜子。”
山人诗有着寒山寺钟声般苍凉沙哑的颤音。他学山谷,尤喜山谷《酒德颂》“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而山人诗更加难解,比喻有如哑迹。初看象杂乱无序的呓语,细审则是有端绪可寻的迷宫。“烂醉及中原,中原在何许?”似写亡国之恨,“墨行儒名鹰眼多,儒名墨行少人过”似写历史之伪。雪之竹、笼之鸟是他最常见的意象,“大雪小雪笼中鸟”更见畸零心态。他自称“憔翠人”,“断桥荒藓无人问” ,“予今海上鸥”、“旅魂无着处”,绝缘地世间的温馨。
这位曾为金枝玉叶的遗民,时而僧,时而俗,时而道,一生都在“觅一个自在墙头”--一个不妥协的人终于创造出不妥协的艺术。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花鸟竹木,笔情纵恣不泥成法,为世所宝。
八大山在绘画技术上的创造性是惊人的;大胆泼辣,形象又处处能从现实出发。中国画用墨的技巧,像八大山人这样,也算到了绝顶了。
八大山人的一生,都在流浪之中度过,他在奉新山做和尚的时候,临川知府胡亦堂听到他的名气,曾经请他到临川官舍里去住。不料住了一年多,他总是闷闷地不快活,后来终于发了狂。忽而大笑,忽而又哭个一整天。
八大山人写起名字来,含有一种深刻的意思。他往往把“八大”两字接连起来,写得像一个“哭”字,有时又像一个“笑”字; “山人”两字接连起来,写得又像一个“天”字,所以二字联起来就成了“笑天”。
但使人看起来,又不真像哭,也不真像笑,他的意思是国家亡了,在这种环境里过生活,真是哭笑不得啊!所以也有人称他为哭笑先生。这虽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消极的表示,但也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爱国的心情。
八大山人作画,往往只签名字,而不题诗句,但他的诗也做得很好,不过留传下来的不多。
八大山人以大笔水黑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他的绘画能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是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荷花[朱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