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巷子诗人——老宋(宋仲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恰似满腔的溪流,
流淌在归乡的心头,
小桥流水的老店里,
记忆着童年的欢乐。
是谁让我乡愁,
或许是远方飞来的彩虹。
是前行,
还是往后走,
如何化解乡愁!
别看“景阳岗酒厮”门面不大,可名声在外,常有国内外的旅游者慕名前来,为的就是品两元钱一碗的成都花茶,听宋掌柜讲老成都的故事。
老宋开酒铺已经有8个年头,客人来自天南海北,大多为文化人,他们聊的话题总是海阔天空。宋仲文常挂在嘴边的,总是儿时在古街上的所见所闻。
他出生在宽巷子,家里有六个姊妹,他说:幼年时的时光是如此美好,每天都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巷子里处处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
老宋下过乡,曾在新津蚕药厂工作,主要跑销售。闯了一番江湖,见识广了,便有了想当老板的念头1992年,他辞去了在国营厂稳定的工作,筹集了5000元钱开始了创业。
老宋办的也是蚕药厂,当时四川的养蚕业方兴未艾,由于摸清了市场的脉搏,他的蚕药一推出,市场反应就异常火爆。
商场如战场,没有常胜将军。1996年养蚕市场渐渐萎缩,蚕药销售日益艰难,精明的宋仲文就鸣金收兵,他用卖蚕药赚到的3万元钱,购买了宽巷子沿街的一间住房,以供全家人居住。
就是用这间屋子,宋仲文开起了自己的小酒铺。酒是他自己亲手配制的,宋仲文说,这酒方子是爷爷那辈就传下来的,原先是自己家里人喝,老父亲80多了,每天都得喝上二两。
宋仲文酷爱写诗,在上中学时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其间虽然中断过一段时间,如今,心中又萌发了创作热情。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自认为很得意的佳作,写给成都方言节目主持人王健的一段话就很有意思:王健先生吃得饱,看不顺眼的事就爱说。实话实说,真话真说,鬼话鬼说,人的话只有人来说,吃饱罗!
老宋是作为景阳岗泡酒掌柜,民间古文化的捍卫者,有诗意地栖息在宽巷子里。一些事,一些物,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或者是抛弃。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这条古老的巷子,爱上古巷独特的文化氛围。期望有更多喜爱老成都风味的人和他一起:景阳岗上品烧酒,宽巷树下啖清茶。
老宋认识了不少天南地北的人,最令他自豪的是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从美国给他写来一封信:“希望宽窄巷子能保持原汁原味,不要拆迁,你继续吟诗饮茶,过快乐的日子……”然而现在触目惊心的拆迁场面,令老宋的诗意生活难以继续。“现在我是听着拆迁这两个字,心里就难受,就心疼!”“那么大的成都,难道就真不能容下这巴掌大的宽窄巷子?”
古井、老树、灰瓦、老巷,被雨水拍到下来的树叶,都记得巷子中百姓的哀乐,都会有份不舍。
老人在门口安详的喝茶摆龙门阵;猫懒懒地盘在脚下打盹;狗安静地走过街道……那树叶间隙中漏下碎碎的阳光,依稀的落在门边纳鞋的老奶奶身上。
耳边“老成都”温软的话语,时空恍如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咫尺间,享受一份宁静与闲适。
这就是成都最著名的一张“名片”——宽巷子。
残砖、断瓦,拆毁的院落,破败的门洞,收荒匠的身影……
猫依旧懒懒的盘在脚下打盹;狗依旧安静地走过街道……宽宽窄窄的巷子里,残缺的屋檐下,依旧留连着南腔北调的八方来客,金发碧眼的,黑如锅底的,不同年龄的老少茶客…… 只是为着宽巷子这份难以忘怀的割舍。
正面的上方是老宋的头像,虬劲的笔力出自某漫画家之手,下书“宽巷子诗人宋仲文”,背面是老宋写的一首诗《柠檬》:
酸酸的
仿佛是母亲在我心里
许多年过去了
这酸酸的
柠檬的汁
好象是我永远的梦语
带上她吧
在我拥挤的行囊里
当我孤独的时候
我会用她安慰自己
酸酸的
跟我走入梦境……
在我拥挤的行囊里
当我孤独的时候
我会用她安慰自己
酸酸的
跟我走入梦境……
曲径通幽处——龙堂客栈门口
禅房花木深——龙堂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