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2006-07-25 14:01:14)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成都宽巷子诗人——老宋(宋仲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另一位《乡愁》的作者老宋——宋仲文,成都宽巷子诗人。
  
    春雨霏霏的季节我来到了成都,早就预谋住在赫赫有名的“龙堂”那是驴友们心中响当当的窝。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龙堂”的所在地——宽巷子,它是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著名的一张“名片”。
 
    宽巷子沿街大多是明清建筑,清代居多。经国务院批准,宽巷子、窄巷子、文殊院和大慈寺一起并称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沿街建筑风貌古朴,是老成都古少城留下的珍贵的历史遗产,如果外地人要到蓉城寻找真正的“成都味”,宽窄巷子是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
 
    因为宽巷子正在修下水管线,车开不进去了。我下了出租车,背着50升的大包和摄影器材,在细雨中走在泥泞的土路。只几步远眼光就落在灰墙上醒目的红底白字的铁皮的街牌——宽巷子。

    果真一条老街古色古香,可惜来的时间有点错位,巷子里正在铺设下水管道,开膛破肚,霏霏细雨,道路泥泞。小心地走在沟壑边,雨在防水冲锋衣上结了一层细密水珠。望着被雨水浸湿的灰墙还有满墙翠绿的植物。

    终于到了龙堂的所在,川西风格的门头,窄窄的过道,豁然开朗的天井,这就是我这几天的住所了。登记房间,倒腾好随身物品,一切那么舒心。
 
    晚饭后被“龙堂”门外的乐声吸引,寻声来到街上,门的左边就是宽巷子27号附5号的“景阳岗”茶馆,掌柜宋仲文是巷里的名人,黑边眼镜,清瘦、中等身材。两元钱一碗的盖碗茶每天引来不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好客的宋先生邀我坐坐。于是我要了瓶啤酒点了份花生,在门旁的一个小桌旁坐定,摆弄着我的相机。健谈的宋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介绍着宽巷子夹杂着自己的诗。

    我面前顷刻摞起影集书刊和证书。四川人的老辣的性格活脱出来,他们不迂腐,喜交流。前两年台湾诗人余光中来成都以诗会友,据说火药味很浓。所以自古蜀中出文人,诸葛孔明不就是蜀中卧龙吗。而且川军历来勇猛,曾在文献上看到川军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追歼印军时胶鞋都追飞了,可谓英雄本色。所以当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传到老宋的耳朵里时,老宋的辣味上来了,于是边走边吟作出了自己的诗《乡愁》

乡愁,
恰似满腔的溪流,
流淌在归乡的心头,
小桥流水的老店里,
记忆着童年的欢乐。
是谁让我乡愁,
或许是远方飞来的彩虹。
是前行,
还是往后走,
如何化解乡愁!
 
    文化是我们身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我们吃饭用的碗煮汤用的锅,乃至走在脚下的街道。你没见到三星堆的考古人员,在小心的用刷子清理几千年前的碗和锅吗!前提是我们必须完整的留下。 
 
    老宋现在就有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古董----鸡公车。岁数大的老成都,一般都能说上它的名字,鸡公车,它是上个世纪初川西坝子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这架车的车轮、车身、车把全部用纯木制作,只有车轮外包了一圈当时非常昂贵的生铁。
 
  别看“景阳岗酒厮”门面不大,可名声在外,常有国内外的旅游者慕名前来,为的就是品两元钱一碗的成都花茶,听宋掌柜讲老成都的故事。

  老宋开酒铺已经有8个年头,客人来自天南海北,大多为文化人,他们聊的话题总是海阔天空。宋仲文常挂在嘴边的,总是儿时在古街上的所见所闻。

  他出生在宽巷子,家里有六个姊妹,他说:幼年时的时光是如此美好,每天都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巷子里处处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

  老宋下过乡,曾在新津蚕药厂工作,主要跑销售。闯了一番江湖,见识广了,便有了想当老板的念头1992年,他辞去了在国营厂稳定的工作,筹集了5000元钱开始了创业。 

  老宋办的也是蚕药厂,当时四川的养蚕业方兴未艾,由于摸清了市场的脉搏,他的蚕药一推出,市场反应就异常火爆。

  商场如战场,没有常胜将军。1996年养蚕市场渐渐萎缩,蚕药销售日益艰难,精明的宋仲文就鸣金收兵,他用卖蚕药赚到的3万元钱,购买了宽巷子沿街的一间住房,以供全家人居住。
 
  就是用这间屋子,宋仲文开起了自己的小酒铺。酒是他自己亲手配制的,宋仲文说,这酒方子是爷爷那辈就传下来的,原先是自己家里人喝,老父亲80多了,每天都得喝上二两。

  宋仲文酷爱写诗,在上中学时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其间虽然中断过一段时间,如今,心中又萌发了创作热情。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自认为很得意的佳作,写给成都方言节目主持人王健的一段话就很有意思:王健先生吃得饱,看不顺眼的事就爱说。实话实说,真话真说,鬼话鬼说,人的话只有人来说,吃饱罗!
 
  老宋是作为景阳岗泡酒掌柜,民间古文化的捍卫者,有诗意地栖息在宽巷子里。一些事,一些物,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或者是抛弃。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这条古老的巷子,爱上古巷独特的文化氛围。期望有更多喜爱老成都风味的人和他一起:景阳岗上品烧酒,宽巷树下啖清茶。
 
  老宋认识了不少天南地北的人,最令他自豪的是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从美国给他写来一封信:“希望宽窄巷子能保持原汁原味,不要拆迁,你继续吟诗饮茶,过快乐的日子……”然而现在触目惊心的拆迁场面,令老宋的诗意生活难以继续。“现在我是听着拆迁这两个字,心里就难受,就心疼!”“那么大的成都,难道就真不能容下这巴掌大的宽窄巷子?”
 
    我用镜头记录下绝版的宽窄巷子,不由自主地拍着,试图找寻那历史的蛛丝马迹。
  古井、老树、灰瓦、老巷,被雨水拍到下来的树叶,都记得巷子中百姓的哀乐,都会有份不舍。

  老人在门口安详的喝茶摆龙门阵;猫懒懒地盘在脚下打盹;狗安静地走过街道……那树叶间隙中漏下碎碎的阳光,依稀的落在门边纳鞋的老奶奶身上。

  耳边“老成都”温软的话语,时空恍如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咫尺间,享受一份宁静与闲适。

  这就是成都最著名的一张“名片”——宽巷子。

  残砖、断瓦,拆毁的院落,破败的门洞,收荒匠的身影……

  猫依旧懒懒的盘在脚下打盹;狗依旧安静地走过街道……宽宽窄窄的巷子里,残缺的屋檐下,依旧留连着南腔北调的八方来客,金发碧眼的,黑如锅底的,不同年龄的老少茶客…… 只是为着宽巷子这份难以忘怀的割舍。
  
    我看到了一张老宋正准备付印的一张名片

正面的上方是老宋的头像,虬劲的笔力出自某漫画家之手,下书“宽巷子诗人宋仲文”,背面是老宋写的一首诗《柠檬》:
      酸酸的
      仿佛是母亲在我心里
      许多年过去了
      这酸酸的
      柠檬的汁
      好象是我永远的梦语
      带上她吧
      在我拥挤的行囊里
      当我孤独的时候
      我会用她安慰自己
      酸酸的
      跟我走入梦境……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曲径通幽处——龙堂客栈门口
 
 
 
成都草民——诗人老宋
禅房花木深——龙堂内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荷
后一篇:圆明园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