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的奥秘 之一 印象是怎么来的?
(2009-12-25 11:21:48)
标签:
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社交心理与人相处评价杂谈 |
分类: 社交心理 |
案例:
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服其智。见在江南,何不重用? 」权闻言大喜,便问此人姓名。肃曰:「此人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来此,可即请来相见。」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 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公。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
这里的孙权实乃以貌取人、误国误己之楷模了。
关键词语:
印象
名词解释:
当我们要简短谈论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有时会因接触太少而不得要领;此时我们会特别去回忆一下见面时他们给自己记忆最深刻的环节,这便是印象――对别人具有突出特点的认识,它包括对方各个方面,只要是有他个人特点的地方就能构成别人对他的印象。
曾看过一位网友写道,“印象”真有点玄妙,有些人看那么几眼,听这么几句便有了这固定的模子,很难在思维里打碎重新再塑。人都是有多面的,也是多重角色,无论自己是否承认,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露出不同的一面,就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是不知哪一个更接近真我,更得到认同。而人与人之间,也因为背景、地位、教养等等的差异而接受或排斥哪能一面、哪个角色,形成怎样的印象,实在是一件很微妙很好玩的事情。”――这个对印象的概括可谓入木。
诚如他的提炼,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大部分没进行过深度的究竟,许多时候甚至没有进行过有内容的对话,一个眼神、远远地观察即得出“……”的印象了!那么人们是凭什么凑成印象的呢?大致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外部特征,所谓“音容笑貌”;社会特征,有关职业身份;性格特征,这部分就全凭个人好恶和识人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