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惯性迟到――不容小视的“小节”

(2008-11-27 16:19:10)
标签:

心理

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

与人相处

社交

迟到

杂谈

分类: 社交心理

    早些年,偶尔迟到被认为是个无伤大雅的小节,尽管象德国那样严谨的民族会把迟到上升到人品的高度来看待,但宽容的我们对于初次见面的迟到无论等的时间长短都会抱以客气的微笑,如果知道某君有善迟到的恶名,最多也就是投桃报李回敬以不那么守时罢了;假如对方是位样貌姣好的小姐、或财大气粗的财主,人们甚至会觉得他们有迟到的资本。随着国家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来、出国的人回来,现在守时非常被重视;“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也使人们直接把迟到跟谋财害命联系在了一起。问题变严重了。

一般看来,迟到的人通常会陈述一些理由,他们或是因为个人原因,或是因为交通等环境因素,满脸的歉疚让人不忍过多追究。但是,对于那些足以称为“习惯性迟到”的人们,探讨心理因素已经到了有必要的程度。根据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这样的问题大致有这么几种心理机制。

案例1

苏小姐,作为一个白领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可是在约会的时候,她还是经常迟到。朋友的抱怨、领导的批评听的已经太多太多,可似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变。因为她发现无论她早晨起的多早,做的准备有多充分,她一到出门的时候,就会突然想起,好像家里的煤气没有关,要么就是无法确定出门的时候是不是锁门了。于是,经常再半路折回家中,检查一番,结果发现,一切都很正常。可下一次,这样的事情又要重复发生……

点评:

苏小姐是个比较典型的有强迫型心理问题的人。作为这类问题的典型症候,无论时间多少,反复检查、反复核实、反复做仪式性的行为是很难克制的。问题最初的成因很多,或者是一次不经意的错误令她吃过大亏,或者是幼时追求完美的父母一直对她用过高的标准要求使她养成了反复检查、杜绝错误的习惯,总之,这类事情导致的迟到并非她个人故意造成,也不是她想克服就能克服得了的。

建议:

如果她能够及时认知问题的存在,并有寻求帮助的悟性,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非常必要。因为她对完美的追求绝不会单纯停留在浪费些时间反复核对上面,同时会让她因为力求琐事的完美而忽略对大局的顾全。由于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令人疲惫的细节,大部分时间她会感觉十分繁忙和劳累;难以完美的结局也会令她很有挫败感,生活失去很多乐趣。所以,接受心理帮助,寻找最初的诱因,学习面对和克服焦虑的方法,改进生存的质量是比较明智的决定。

    案例2:

    Z小姐3年前结束了在国外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被当地某国际知名公司聘用,一年后凭借在工作中骄人的业绩被派回国内担任分公司的重要职务。总公司上司觉得自己重用了Z,同期的工作伙伴羡慕她的运气,对此Z并不以为然;学习技术的她对于这个管理味道很浓的职务并不认可,她看重的是上司对于两年后提升的许诺。为此,她本着对工作的一贯认真、勤奋,顶着很多压力,两年中无条件牺牲了大部分假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终于考评就要在两天后的上午9点进行了。她知道,尽管公司安排了其他人参加竞聘,但那些人并不是她的对手,这次考评其实是为了安抚他人做的样子,那个位置非她莫属。考试的前一天,她早早就胸有成竹地上床休息了,尽管从来不需要她还是上了闹钟,把制服烫好平整地摆在床头,一切就绪。哪知,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的上午10点半。出乎她的意料,一贯严谨的公司领导竟然为她决定再单独进行一次考试,时间就安排在隔天的上午10点;而这一次她干脆直接睡到了那天的下午两点,连妈妈打来的叫醒电话铃都没听见,就更不用说床头柜上那两个闹钟的铃声了。

点评:

在我诊室里听她这样叙述,本以为她会因为痛失自己珍惜的机会而苦恼,出乎意料地,她却觉得这次的事情导致她辞职是件十分轻松的决定。她认为这两年来的付出跟眼前这个曾让她十分看重的职位相比,职位显得太渺小、太乏味了;她甚至觉得自己这两年简直就是在“糟蹋”生命。  这令她想起小时候,自己的母亲因为没能按照心愿学习绘画而非常醉心于把她培养成一位画家。为此,她需要在周日早晨7点离开家去美院找老师上课。她说:“我本来睡觉很轻,可不知怎么,一到周日我妈妈就叫不醒我,气得她后来到了周六就不让我睡自己屋而让我睡在爸妈卧室的地上。”这样令妈妈疲倦地坚持了一年,最终是老师说服了妈妈放弃希望,因为“我实在太讨厌画画了,而且画的东西根本不成人形,完全就是毫无感觉。”

建议: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兴趣、热情高,即使路程再远、困难再大也会克服以确保守时和认真的态度。相反如果缺乏热情、缺乏兴趣,或是工作学习环境令人厌烦、不快,又不擅长或无力直接表达不满,就容易出现莫名迟到或消极怠工等无意识现象,这种心理机制在精神分析学中称为“被动攻击”,也就是用被动消极的方式来象征性地表达对别人的不满。这样的心理机制十分无奈,同时因为伤害的对象是自己,多半除了令自己为难外,不会对所抗拒的外界因素产生任何影响,更不可能对局面有任何积极的帮助。因此,对于这类情况,我们建议: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幼年时无力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任人安排、任人摆布的弱小生灵,不必再消极忍耐,听凭潜意识对你的驱使。你可以在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就把让你很反感,不惜以牺牲自己珍贵事物也要尽力逃避的元凶挖掘出来,不再以委屈自己而成全别人的期待。人生只有珍贵的一次,不伤害他人地让自己感受快乐和轻松从来就不是一个错误。

     在众多“习惯性迟到”的原因中,最令人反感的要算是“自以为是”。如果硬要找个借口,这种类型得以维持多半是由于有人买账,而有这种问题的人多半背景不那么简单。他们或比较公众、或财大气粗、或地位显赫,总之他们的“习惯性迟到”常会被称为“有个性、有特点”,久而久之被误导和愚弄的他们连自己都忘了“无礼”跟“修养”之间存在本质差距,而错把“失礼”当成“有派”颇令人侧目。不可否认,这样的人有时受家庭教育的局限一时无法得到本质的提升;但是,其中也不乏曾经地位卑微饱尝艰辛,一日得道即要彻底翻身体会人上人的畅快,从而不自觉流露的弱者心态。殊不知,眼看着众多粉丝焦急等待也能泰然处之的人,早晚会在失掉众人瞩目的同时失掉人品。众星快速更迭本是人生舞台的不变真谛,光芒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人的身上,令人怀念的总是高尚人格所散发的持久香气。

    相比之下,虽然经常迟到但每次都由衷歉疚的D小姐就令人同情得多了。她是个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十分勤奋的女孩。但是她发现自己每逢重要场合必定迟到,虽然原因不同,但是重要约会的守时简直有点是“mission imporsible”,为此她经常紧张的在事件来临前夜无法入睡,结果当然是会在黎明时睡去,很耽误事儿地迟迟醒来。其中最离谱的要算是跟自己非常倾心的爱人母亲的约会,她竟然因为一夜未眠而在公共汽车上睡着了。她的焦虑虽然也有逃避的味道,但更多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而产生的“合理化”需求。这个心理机制的启动本意是当事人想借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做挡箭牌,期望可以遮盖自己内心的焦虑,而且因此希望对方忽视自认为不成功的地方,也说服自己以蒙混过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建议合理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理性地接纳,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随心所欲地褒贬之上,过一个自信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