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什么影响我们与人相处?

(2008-06-30 22:29:12)
标签:

心理学

社交

社交心理

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

与人相处

杂谈

分类: 社交心理

重点词:

陌生情境

依恋模式

种类

名词解释:

(1)       陌生情境: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的同事 Mary 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用以研究婴儿及其养育者的关系。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

抵抗型。Ainsworth 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 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2)       依恋模式:

依恋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 出,他试图解释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的强烈情绪感受。他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大声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他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模式”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这样的“依恋模式”不可避免地将对人类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形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3)       成人依恋模式的种类:

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

人在幼年遇到什么样的养育者这里头有点宿命的味道,养育的方式决定了依恋模式,依恋模式又直接对人们应对亲密关系的手段相关。所以:

安全型:成年后他们的依恋方式会比较喜欢与人交往、相对容易发展与他人的信任关系。

焦虑矛盾型:会象藤萝一样紧紧缠绕着自己的爱人,动不动就要查考勤、老想翻人手机和私人物品,即使找到了最可靠的人也依然有种说不清楚的不放心。如果通过有意识、系统的调整可能有所缓解,但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大容易的事情。与他们相处要尽量避免可能引起误会的信息,如果发现产生了误会,你或许有必要做那个主动沟通或解释的人,别怕麻烦,多包容一点。

回避型:今后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上会出现冷淡、相对自我的倾向,也有些人或许做出单身的决定。与这样的人相处要理解他们的困扰,不要太过紧密,给他们留出自己的空间很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