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心理辅导点滴

(2008-05-19 20:58:54)
标签:

心理学

灾后重建

杂谈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1.     灾后心理援助应避免无心造成的心理二次伤害。

灾难过后的抑郁、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属于正常反应,大部分人会在生活恢复后慢慢康复。灾难过后早期的心理援助能起到缓解压力、疏泄情绪、危机干预的作用。心理援助的谈话支持宜循序渐进,避免主动谈及当事者家人生死和直接询问心理伤痛;不要以救世主自居,深切体会幸存者的痛苦,空话少说,类似“你要坚强、至少你还活着”这种缺乏意义的大话就不必说了。同时避免反复对同一人进行各方面的问卷调查或心理调查;不要阻止幸存者哭诉,尊重他们应对灾难的方式,适当引导他们的宣泄,对于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愤怒要高度同情和理解,体贴宽慰他们的立场。为防止悲恸情绪的传染和强化,对于丧亲的幸存者尽量避免团体心理互助。如果幸存者需要可让他们叙述事件过程,如个人没有需要,不必特别要求他们反复叙述,这种宣泄方式并非每个人都适用的。

2.应持的状态是:抱持――给予一个像拥抱一样温暖的聆听环境也许就够了。

3.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1)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家没了,熟悉的环境没了,熟悉的人没了,到底发生什么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一切都没了”――这种恐惧是成人无法理解的。

(2)对于已经理解“失去”“死亡”含义的孩子来说:尽快找到一个暂时的安顿场所和一个相对固定安抚他的人很重要,这个人无论是医院的、救援队的、救助机构的,都最好是个有应激处理经验的人,让孩子感到被陪伴、没有被抛弃,并陪伴他度过告别的仪式,并陪伴他进入长期抚育环境。

4.告别仪式:

告别的仪式很重要,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时期的结束、令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虽然告知父母的去世对孩子是残忍的,但是让他们在一个长期未确定的期待中悬着是更残忍的事情,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跟其他抚育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可能。给孩子一个告别的仪式,允许他悼念、允许他哭泣、允许他确定灾难发生后依然有重新开始的可能。人越确定一个事实,才越有可能接受这个事实。

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无法跟孩子谈论死亡,是因为孩子们不懂,其实不然;是成人自己无法面对说出死亡后可能给孩子带来痛苦的焦虑。

对于幼儿在夜间出现睡眠问题,或特别粘人容易哭泣,不妨多给予拥抱,给他们提供柔软的被褥和玩偶,给他们有靠背的床铺,让他们在入睡时可以怀抱玩偶、背靠柔软的被褥,让他们有重新体会安全的可能……

5.不要忽视对“看似乐观”人的帮助

同样的灾难发生在一家人身上,每个人原本的性格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影响程度,有的人看似灾难后依然能保持乐观的态度,但他们未必就不需要心理疏导,或许他们更需要帮助也未可知。

6 爸爸妈妈,请节哀并安抚你们的孩子:

失去配偶是人间最悲惨的灾难,面对被瓦砾埋葬的家、过去曾经患难与共的爱人今天已天地永隔,这样的痛苦非常人能忍受,但作为父母,你们需要战胜非常的苦难,你们的孩子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你们的抚慰,要鼓励他/她,让他们多多与他人接触,放手让他/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事情要给予表扬,增强他/她的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多拥抱他/她,告诉他/她你爱他/她,你离不开他/她。

    由于目前余震不断,灾民尚处于生存状况极度动荡的情况,大部分精力集中于救助、生存环境重建的亢奋状态中,因此,真正的心理重建高峰还没到来。待灾民得到安置,生活逐渐进入稳定,能够有机会冷静面对失去,那才是灾后心理重建最严峻的时候。在此,祝愿我已经在前线的同行们多保重自己,随时清理、注意自身耗竭,更要为即将来临的重任保存体力和精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