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说自卑-2

(2006-06-24 20:48:07)
分类: 与自卑拼到底!

 

(续)

习得性失助是自卑者最生动的心理学描述

习得性失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M·塞利格曼杜撰的术语,指这样一条普遍法则,即失助是由于处
在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习得性状态。在比拟人类产生这种效应的实验演
示中,对狗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理性失助,这时,即使给它一条逃跑的
通路,这只狗也不会逃跑。

还有一个实验是关于跳蚤的。把一只跳蚤置于一个四壁及顶盖都透明的杯子中,一开始它总是不断地试图跳
出这个杯子,几经碰壁,就渐渐地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最后,就是打开这个盖子,它也不会再跳起来企图逃
走了。跳蚤通过学习,习得了“跳也无用不如不跳”的生存法则。

在自卑者的自卑心理作用下,产生了“我不行”的预期,于是就渐渐学会了不努力,(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
事)。这样的状态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某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自卑者的习得性失助”。

在学校里很多学生的天资其实挺好,可就是因为陷于这种习得性失助的状态里无以自拔,从而放弃了自身的
切实努力的。遇上好老师,一经点拔,自信滋长,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就豁然打开了,成绩可能就会蒸蒸日
上,匪夷所思,令原来对其已形成偏见的某些人感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自卑者的习得性失助与M·塞利格曼所谓的失助,有着这样的不同:后者的起因“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
是“无可逃避的”,而且是客观的;而在自卑者的情况下,这种不愉快的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却又是
预期的,命中注定的会来临的。

高度自卑的抑郁患者,之所以很难矫治,原因就在于这种习得性失助的顽固性。

*****突破自卑的几条黄金法则*****

学习森田疗法包容问题,建立正性暗示阻断躯体化

自卑者要承认自己有一些心理问题,允许自己带着一点问题来学习生活,不急不躁,在学习中提高自我。

对于比较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性欲低下等,也要首先考虑
把它们包容进来,而不是为此感到焦虑与抵触。非但如此,还要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正性的自我暗示,比
如,我会好起来的;我相信自己会不断进步;这点问题应当不在话下;心理健康的目标一定能达到;超越
自卑,增强自信……

  躯体化的症状,只要是属于神经症的,都不必太关注;因为你越是关注,它就越是顽固,越是严重。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对症状不理不睬,它带来的精神困扰就随之减轻了。

而只有在不被症状所困扰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如何超越自卑情绪的纠缠。

认清自己有局限性的事实,放弃完美主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一个人都是能力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我们经常会有遗憾,不能如愿以偿。我们不可能什么
都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我们承认自己的无能,无知,无助。我们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

只有想象中的自己可以是完美的,而我们却生活在现实中。

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之下,最容易产生自卑感了。我们不需要完美主义。

人,总是会生病的,总是会死亡的。

拚命地追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就会变得易激惹,心理承受力就会下降,而它又为自己的挫折感加重
提供了一个不良的人生哲学基础。而挫折感经常是形成自卑感的催化剂。

所以我们要愉快地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重视独特性的价值,建立自己的个人风格

我不必样样出色,但我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以我的独特性在人群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感,而决不试图什么都比别人好。

我不嫉妒别人在他的领域里取得好成绩,也不为自己某些领域的落后而忧心忡忡。我坚持我的方向不
后悔,我坚持我的价值不放弃。

我的自尊心是由我自己来维护的,而不是靠他人的肯定、赞赏、恭维来维持的。我是我,我是唯一的,
无人可以与我完全相同的,无可替代的;就为了这个,我也有十足的理由喜欢我自己,热爱生活。我
相信自己通过持续的努力会建立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社会中的位置。

许多成功人士也不过是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已。

开放自我以提高学习性,增强自信以突破自卑者的恶性循环

自卑者的恶性循环并非一个稳定系统,因为当事人是一个有生机体,有着主观能动性。

有了主观能动性的人,就可以变自卑为自信,变封闭为开放,从而打破自卑者的恶性循环。

打破恶性循环之后的因果链是这样的:自信(基本自我肯定的不怕挫折、甘冒风险、面对问题、积极
干预的内在精神)——开放自我(有希望地)——介入现实(勇敢地)——接受刺激(坦然地)——
解决问题(认真地)——增长才干(必然地)——收获成果(欣慰地)——增强自信(正反馈地)
——更加开放——更多的学习性与更好的创造性——面对更多的问题——更高的才干……这正是与自
卑者的恶性循环相反的“自信者的良性循环”。

从主观能动性、自信着手,正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

而一个人自卑与自信,是可选择的;正如一个悲观主义者与一个乐观主义,对同是半杯水的评价各
不相同:一个说“唉,只剩半杯了”;另一个说“啊,还有半杯呢!”——自卑与自信也不过是不
同的自我评价而已。你选择自卑便有理由自卑,你选择自信便有理由自信。而你一旦选择了,自卑
者便拥有昏暗的恶性循环,而自信者则拥有光明的良性循环。孰优孰劣,何去何从还不一清二楚?

了解习得性失助以克服惰性,强化意志努力以求机能自主

习得性失助的自卑者,最大的困难在于改变自我时的巨大惰性。

“我反正没用,所以我才懒得动呢。你让我试一试,我倒要问你,我万一又失败了呢?以前那么
多的失败,我还不知道我自己有几斤几两啊?我是没救了。横竖都一样,我就这样过了”,自卑
者这样想道。

那只跳蚤一直不再跳,已经有些日子了,而那个杯盖打开与否,它早已不去关心更不想去注意了。

所以,自卑者要反思,是不是形成自卑时的情境与现在已今非昔比?是不是可以再试一试?Try and
try, try again.(试一试,再试一次!)

成功与绝望往往只差一步!

另外,也许我们开始时兴趣不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但随着事情的开始、深入、发展,说不定我
们的兴趣会提高,会从尝试中汲取力量,产生新的兴趣增长点,动机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呢。——这
正是“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引用了一个例子说明了机能自主这个概念:“……一个大学生刚开始学习一门课程时,很
可能是因为这门课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需要,或由于时间宽绰而选取学,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
全被它所吸引,或者一辈子迷恋这门学科了。这里,原发性的动机也许丧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
本身却变成了目的。”

自卑者何不勉励自己带着冒险精神参与某种活动,哪怕是那些以前令自己感到害怕的、通常要回
避的活动,然后穿过习得性失助,借道机能自主,持之以恒地努力以求渐渐形成并巩固自信,抵
达成功?

自卑不可怕,可怕是沉湎于因自卑而造成的惰性,陷落于自卑者的恶性循环而不醒悟!不自救!

继续说自卑-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