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从30集专题片《似水流年——我们的银幕记忆》的总策划到总撰稿,就觉得自己做电影类的影片或者典礼的导演,是一个可以为之的事情。
出任金鸡奖颁奖典礼总导演,并非刻意追寻。而是众多同事和朋友的信任。这里面最重要的推手是电影频道节目部的主任唐科和中国电影家协会大型活动部的主任周建萍。是他们的信任,让我可以全力以赴。
我希望本届颁奖典礼可以给予所有的创作者以最大的尊重,而不是只把镜头对准明星。
什么叫人文精神?
在我看来,就是尊重每个获得提名的创作者,不管是台前的还是幕后的工作人员。同时,金鸡奖会让每个获奖者都有时间去发表获奖感言。因为,经常可以看到别的电影颁奖,获奖者,在台上晃一下就下来了。他为什么得奖?他得奖后的心情,都不让观众看到。
还希望今年他们都能带来精彩的获奖感言!
一个人是拍不出来电影的,拍电影和写诗,画画不一样,需要的是团队合作。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赣江边的滕王阁,见证着日月之瑰丽,天地之悠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就永恒的经典。
昨天晚上还收到张国立老师信任和鼓励的短信,很感动。
翻出我为上届金鸡奖颁奖典礼所写的短片的文稿。再次和大家分享。希望南昌也能带给大家对电影的一份感动。
《城· 故事》
看过城里生动的面孔,穿过城中班驳的光影,随着岁月显影的是城的故事。
1948年,苏州籍的导演费穆拍摄了《小城之春》。电影开拍前,费穆的大女儿明仪向父亲询问剧情。父亲告诉她,这不是讲的一个三角恋爱,而是关于人生的无奈。
有的人在城墙上眺望远方,有的人匆匆走出了小城。。。。。两男一女的故事发生在将近60年前的早春。经历了八年抗战之后,城和人都已然伤痕累累。电影在女主人公的旁白中开始,仿佛梦呓一般的把我们带进她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
或许在当时,这样讲电影的方式太超前太先锋,人们无暇细细品味,它很快就被忽略。
1951年,年仅45岁的费穆在香港去世。他和《小城之春》,在半个世纪中,安详地沉寂着。然而,时间的河流却未曾冲淡这坛陈酿的醇厚芳香。
1983年,意大利都灵,中国电影回顾展上,《小城之春》在世人的惊叹声中浮现。先睹芳容的香港影评人纷纷撰文,给这部在现代电影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影片以恰当的评价。
1985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门举办了费穆电影专题。之后,内地学者也把目光纷纷投向了这位被忽略忘却的导演和他的那座“小城”。
1997年,内地和香港先后举行中国早期电影大师费穆电影回顾展及费穆电影艺术研讨会,将电影的目光聚焦到“小城”。
被尘封已久的一代电影大师费穆,渐渐澄清,《小城之春》也成为电影人眼中20世纪中国电影艺术的一座高峰。
“你为什么来?”“你何必来?”“叫我怎么见你”,这是电影中的女主角的心声,在我们与费穆重逢时,不禁也会脱口而出声。
2001年的某一天,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和李少红走在苏州东山陆巷那窄窄的弄堂时,两人突然心跳不已,仿佛遭遇了生命中一场前所未有的奇遇。。。。。。
于是,田壮壮决定在此重拍《小城之春》,由阿城改编,李少红担任监制。
这是怎样的一场倾“城”之恋?如此切近,又如此遥远,中国诗意电影的血脉在时空交错中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