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编者按:程青松主编的影评集《青年电影手册》不久前出版,其中收录了崔卫平,朱大可,张献民,吴文光等多位影评人的文章。很显然,这本书的题目来源于法国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程青松的野心可见一斑。与此同时,程青松还成立了“独立批评沙龙”,目的更为现实,希望“净化电影批评环境”。在他看来,当今中国电影比当初法国电影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影评已经成为了影片宣传的一个部分,站到了消费者的对面”
程青松
BQ=北京青年周刊
C=程青松
BQ:第一期“手册”里,有许多质疑《南京!南京!》的文章?
C:《南京!南京!》公映之后,媒体一边倒的吹捧,影评人几乎失语,让我和崔卫平老师都感觉中国的批评环境很不正常。有所谓的从美国回来的影评人周黎明吹捧这部电影已经可以跟《辛德勒的名单》《卢旺达饭店》可以并驾齐驱载入史册的伟大作品,还有所谓的时尚教主洪晃,称这是20年来她看到的最好的两部电影之一,那么《芙蓉镇》《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三峡好人》《秋菊打官司》等等这些电影的位置要放到哪儿去?
其实,在《南京!南京!》之前,观众就已经对一大堆影评人无节制地吹捧那些古装大片,深感上当了。面对媒体强大的攻势,观众完全处于弱势的地位。而曾经非常健康的中国影评,都已经沦为虚假广告。《新周刊》的主编封新城竟然还说出陆川改变了中国电影这样弱智的话。更有脑残的媒体称“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陆川时代”。
《青年电影手册》的出版当然不是为《南京!南京!》,而是确立了就要坚持“批评”的宗旨,绝对不袒护,不溢美任何电影。而是期待中国的影评人恢复说真话的传统,现在很多电影专家和专业导师都满嘴谎言,真是感觉中国电影批评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BQ:什么叫“独立”影评人?相对于“独立”还有不独立的影评存在吗?
C:批评文字原本就应该是独立的,可是我看见周围已经很少独立的影评文字,影评人经常被剧组,发行公司请过去写影评,发一个红包,然后可以把很多很滥的电影写得天花乱坠。这个我不用点名,只需要请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是哪些专家,哪些影评人在干这样的事情。
写文章拿稿费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写吹捧文章拿稿费是不正常的事情,看了不好的电影,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退掉稿费,一个是写批评文章。可是,说假话的习惯还是让很多影评人选择了廉价出卖自己的方式。影评改头换面成为娱评,不敢直言不讳的批评,就变成了讨论影片的卖点。影评成为了影片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站到了消费者的对面。
BQ: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文艺批评环境,批评正在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C:现在几乎没有正常的文艺批评环境。而由于没有正常的批评环境,也没有诞生出好的文艺作品。这几年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几乎很少看见。批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公众的视野。
BQ:在你理想中影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C:宣传是任何一个制片机构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对此,我完全认同,可是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应该进行虚假宣传,这个跟卖假烟假酒是一回事情,身体和精神上的毒害都同样应该予以制止。现在媒体和影评人非常配合的与制片方站在了一个阵营里,观众则成为任意摆布的对象,成为弱势群体,因此他们只能去网络上声讨那些欺骗了他们的感情,浪费了他们的金钱的影片。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就是媒体和影评人要独立在资本和权力之外,要倡导说真话。不撒谎,这是一切影评的基础。
BQ: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下,能够出现真正的独立影评吗?
C:非常艰难,但是依然有崔卫平,张献民等少数的这样的真正的独立影评存在。他们的声音是如此的宝贵和重要。
BQ:重建批评话语威信的关键在哪里?
C:保持独立的思考,不管是对电影,还是社会现象,还是文化事件,都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说真话。
BQ:你认为中国电影存在着哪些普遍性的问题?
C:中国电影依然缺乏真实的情感,缺乏对普通大众的关心。
BQ、《青年电影手册》会不会过于专业化了呢?
C:《青年电影手册》是一本新锐的刊物,我觉得文章的可读性都很强,还不是那么专业化。当然有些作者的文章充满了隐喻,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国电影不得不用隐喻的方式拍摄的原因。像我很喜欢宁瀛导演的《无穷动》,肖风导演的《海的故事》,都是很好的充满隐喻的电影。
《青年电影手册》致力于独立精神的传播,我们之所以重发朱大可先生80年代所写的《谢晋电影批判》的文章,就是想传达一个信息给大家,在谢晋导演被神化的时期,朱大可先生所写的文章,除了理性的思考,还有一份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