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性恋不是病:给信口雌黄的教授上了一课

(2007-07-15 00:08:43)
 

他曾在内地一所大学教书,因“无法忍受体制内环境对个人婚姻的过度关心,”考来广州读研。尽管还没有毕业,才智过人的他已在一家著名企业谋得不错的职位。身为同性恋者,又是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他说一直对性以及与同性恋相关的课程很感兴趣,“在学校里听了很多这方面专家的课”。而前不久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一位张姓教授的课让他实在“忍无可忍”。

 

    这个顶着“中国性学会会员,日本性机能研究学会会员”头衔的教授在讲座上说,有家长带着同性恋倾向的孩子到他那里去治疗,“患者”自称没有任何病,也没有危害任何人,并对父母的干涉非常抗拒,这个孩子对父母表示“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该孝敬你们多少钱就给多少,你们不要干涉我的生活,我可以生活的很好!”并拒绝配合治疗。但张教授话锋一转说,他觉得同性恋是应当治疗的,因为“父母把你养大不容易,同性恋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张还对这位“患者”说,“你现在这样想,将来可未必,同性恋应多为家长考虑。”
 
    课后,张姓教授问听课的人有没有问题要问,他马上举手,“教授,我有一个关于同性恋方面的问题想说一下。”他话音刚落,所有听课的人都把目光齐刷刷的聚集到他身上。
 
   “您刚才谈到同性恋应当治疗我有不同意见,2001年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对同性恋重新定义,同性恋被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也就是说同性倾向在中国六年前就不再属于疾病范畴,更无需治疗,而美国心理学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早在1973年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去掉。在欧洲一些国家同性恋已经可以公开注册结婚,享受与异性恋完全等同的福利。您刚才提到的治疗同性恋,在国外,如果被投诉将很可能会被吊销行医执照。”
 
    他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台上的张姓教授红着脸,支支吾吾了半天,几乎讲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显然,对同性恋问题这位教授并没有做足功课。


    “我实在看不惯,一些所谓的专家,专业知识与国际社会严重脱轨,确仍然以所谓专家的名义发表‘谬论’,这对社会危害会更大。更何况医学院教授面对的多是未来的医生,他们的错误言论散发开来,将会对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我们并不怀疑这些医生的职业道德,也相信他们在其他领域学有专长,但单就同性恋这部分来看,显然他们的知识并未得到及时更新,有些甚至带着明显的偏见和歧视。期望一个对同性恋一无所知的人来为同性恋者排忧解惑。恐怕无病也会治出病来。”

 

曝光台:

  

   在中国,一些顶着炫目的专家光环,公开声称可以治疗同性恋的医生并不少见,借此机会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些"专家"的名字:

 

周正猷:曾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医大医学心理学教授,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开在媒体上谈论他的治疗同性恋“良方”,“买一瓶氨水,拿一张同性的照片,看照片有感觉了就打开氨水闻一下”,如此反复就会让你产生厌恶感。

 

许昌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向同性恋者的父母宣称他治好了很多同性恋,并给同性恋者开安定,每天一吃片,“虽然吃了容易瞌睡,但比上网或者出去找同性,要安全啦!”

 

张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会员,日本性机能研究学会会员,广州市天河区“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专家,他认为同性恋是应当治疗的,因为“父母把你养大不容易,同性恋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欢迎各位同志转载,让信口雌黄的人无处隐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