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次心动》用农民选手赚足观众眼泪

(2007-01-20 01:14:39)
本期《第一次心动》用农民选手王泽平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尤其是他一双儿女在现场的出现,立刻让观众的眼泪飞了起来。
不过王泽平似乎并不满意孩子们放弃学习来到现场。好在李彬挺会打圆场,说让孩子们来北京见见世面也好。
选秀节目是否一定要靠煽情来做文章,这也是值得讨论的.
父母都已经不在的王华佗的身世也被拿来做了文章.
本期唯一没有让我预测到的是孙立洋的淘汰.他是如此的另类,如此的不随波逐流,为什么不可以留住这样的选手呢?
1号选手的南方口音太重,王泽平的舞台形象也比较单一.娄俊的小品表演也不是很出色.
男选手比到现在,突然觉得在失去光彩,相反,我更看好女选手.方彦,林晟昱,李畅都是不错的选手.
现在话题选手王泽平,孙立洋都走了.接下来,会聚焦到哪个男选手身上?
导演组现在肯定也开始头疼了.
 
《第一次心动》选手利用规则踩人出位
 
这是我看过的几场比赛中最不喜欢的一期,尤其是李立南对孙立洋的抨击,最主要的理由是对方不会做人.李立南的表现太突兀,太生硬.
按照孙立洋所说的,他跟选手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为什么就会遭到如此强烈的抨击?
其实,选手完全知道节目是在直播,他们有如此大的胆子去抨击别人,要么是为了出位,要么就是得到导演组的暗示。
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接下来好几位选手都把矛头对准了靶子——孙立洋。
好在孙立洋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直坚持到节目结束。
 
今天的比赛让我思考一个很久以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选秀到底是在选什么?难道这个节目接下来比下去,才艺,小品创作都不重要了?
要真的了解一个人,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就这么短暂的比赛,就能把每个选手的本性展现出来?绝对不可能!!!
 
连续看了几期《第一次心动》,导演组似乎一直在传达一个理念,就是才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在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里,大概可以分三种人,第一种有实力但是形象一般;第二种是有信箱但是才艺平平,还有一种就是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才艺。既有实力,又有形象的暂时还没看到。
按照这几类来看,孙立洋应该属于综合指数还是比较强的选手,加上他还参加过别的比赛,见过的世面也并不少。至少在我看来,是可以演戏的演员。而且是属于有一定天赋的演员。
 
有一定天赋的人,总是有个性的。不见得是合群的,肯定不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
我记得以前上电影学院的时候,有个表演系的同学,是人际关系最好的,上大一就拍摄过电影了。但是后来还是废掉了。他的性格太四平八稳了。说这么多题外话,无非我还是想说明,好演员肯定不是靠搞人际关系获得成功的。
 
陈君乐在他的网球博客里写到过著名的网球运动员阿加西五岁时就拿着一把几乎与身高等长的木制球拍,满场飞奔着去击打每一个来球。每一拍的击球动作大都因为不规范而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是,小阿加西的每个动作都用足了吃奶的力气。
想象一下,同样年龄的孩子,在中国接受的是怎样的训练。他们被组织来到一片操场上排成队,一人一把球拍,跟着教练学习最规范的正反手击球动作。教练的要求是:“不要发力,先把动作做好!”
 
阿加西所处的,是一个强调天赋成才论的网球环境。从接触网球的第一天起,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尽情的打吧!别管你把球打到了哪里!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一大部分天资平庸的球员因为根基没有夯实,而中途夭折。然而与此同时,也总有一些球员能够在发力的同时控制住身体,控制住球拍,控制住击球点。于是,这些球员成为了大浪淘沙之后的点点真金。之后等待他们,才是一套套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包含了从战术到心理的一系列后天塑造。不可否认,他们所经历的,是一个高风险率的培养机制。但在这样的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却是真正的天才。
然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球员们从小经历的就是一种“批量化生产”的培训机制。每个人都能练就教科书一般的技术动作,每个人的动作也只能像教科书一样的规范。“一分天赋加上九十九分努力”的成功理念让后天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磨灭了先天的优势——中国的球员在挖掘出自己的“天才”之前,必须先学会最规范的动作,甚至先学会做一个最“规范”的人。
 
《第一次心动》目前也进入了这样的一个有些尴尬时期。
如果下一场所有女选手一起来谋杀方彦,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先“学演戏”还是先“学做人”?其实已经涉及到了本与末的层面上。作为《第一次心动》这样一个选秀节目,在教选手“做人”的过程中是以选手的先天个性为本?还是以自己统一定制的后天规范为本?
如果一直按照这样一个有待商榷的思路继续比赛下去。我觉得会逐渐打磨掉选手的个性光芒,而真正让比赛沦为平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