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几年号称要用商业电影拯救中国电影的大片中,却没有看到好的故事,或者说留给你一个难忘的人物,真的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到最近的<夜宴>.和即将问世的<满城尽带黄斤甲>我们都可以看到耗资庞大的场面,在摄影,美术,特效上极尽奢华,但是这些影片一出世或者还没出世就遭到了唾骂,最根本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对电影编剧的不重视,以及原创力的丧失.
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影到了必须用超豪华的明星阵容,以及套用<雷雨><哈姆雷特>都经典故事,这样的地步,那真的是已经十分危险了.
为什么这些投资人不能把上亿的资金里稍微多抽出一点,让编剧把故事做好了再开机呢?
用亿万的资金拍摄出让人爆笑的电影,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投资人瞎了眼睛,导演瞎了眼睛,演员也瞎了眼睛,集体丧失了对剧本的判断力.
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耗资很大,故事很精彩的电影出来呢?
为什么总是一次次的用亿万的资金去哄骗观众呢?
为什么张伟平把观众骗进电影院之后,又出来说<十面埋伏>确实没拍好?
都要先无限吹捧,事后再低头认错?
观众能经得起多少次这样的出尔反尔?
这两年,有一种很容易赢得认同的说法就是,中国电影的不景气是因为中国缺少好的商业电影。中国不缺少艺术电影吗?中国电影每一年有几部能在世界性的范围内获得好评的影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日本是一个电影市场开放的国家,可是,《情书》、《谈谈情,跳跳舞》以及《千与千寻》都分别获得过当年度的票房冠军。这些影片是靠所谓的商业电影模式制作的影片吗?
电影市场并非一个大通铺,它应该是多元的,有喜欢看商业片的观众,也有喜欢看艺术片的观众。多元的电影市场所对应的应该是多元的电影创作。《致命一击》、《极地营救》不也是按照所谓的类型电影的模式拍摄的电影吗?结果赔得一塌糊涂。而<十面埋伏>虽然有一定票房,却让观众看了以后高呼上当.
商业片动用大明星,营造视觉奇观,资金的投入很大,回收的压力也很大,象好莱坞的大片《埃及艳后》、《水世界》等都是血本无归。
艺术电影并不意味着铁定赔钱,低投入低产出,但不等于是不产出,它的运转也是可以维持一个循环的,它有个自身的输血供血系统在里面。它会有自己的固定观众来消费这样的影片。同时在良性的运转过程中,还会有新的观众加入进来。稍微有真正的市场观念的人都会知道,靠一种影片来支撑整个电影行业的想法是绝对幼稚的。
商业电影、民族电影、艺术电影,往往在很多的时候会被演绎为神话。中国电影最大的悲哀我觉得还不是已经很少有中国观众去看它,而是,它几乎一直在世界电影之外自言自语。我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拍出一部象《谈谈情,跳跳舞》、《千与千寻》、《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引起共鸣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