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青松的随笔 |
贾樟柯自己这样追述拍摄《小武》的动机,他在1996年的春节回到家乡,小时候的同学、朋友来串门,他突然感觉大家好象都生活在某种困境里,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正是的这个小县城里彼此之间的人情关系变得淡漠,原来的老街被改造以后贴上了清一色的瓷砖。传统的生存方式正在受到各种形式的冲击。他以前的一个同学现在成了小偷,看管的警察也是他的同学。贾樟柯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于此,他将小武所遭遇的友情、爱情、亲情的危机与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着痕迹的缝合起来,由个人走向公众。还有人说,《小武》是沿着一个边缘人足迹的当代之旅。当我们在评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时,根本无法跳过《小武》这一页。
我们通过《小武》与现实遭遇,与我们自己遭遇,尽管不堪。张献民的总结尤为精到:“《小武》的具体而微,注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一部20世纪末中国状况的影像历史,无数微观事物匆匆发生、一闪而过、仿佛生活将在下一个镜头中出现,但到故事结束才让人明白其实生活已经在那些无数个卑微细节和空空荡荡中过去了。”
法国的《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里希格雷格尔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在《小武》之后,他有推出了三部电影长片:《站台》、《任逍遥》、《世界》。
再贴一篇,《北京日报》2005年8月9日,解玺璋老师和李静妹妹约的稿子。中国电影史上十部最重要的影片,十个人写。我写的第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