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图)

标签:
萧红故居呼兰河传萧红与肖军 |
分类: 游历观感 |

乘车穿过呼兰河大桥向距离500米萧红故居驶去。“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无由地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境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萧红故居的正门。萧红故居是三、四十年代中国女作家萧红(1911-1942)出生地与童年生活所在地。“呼兰河的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此故居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距离市区中心25公里。当年,18岁的萧红从这里离开孕育自己的呼兰河,茫然地奔向哈尔滨、上海、日本、香港,开始了颠沛流离、情缘凄美、命运多舛的短暂一生。“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故居简介。现院内展有萧红及其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丁子江图

故居中陈列的《呼兰河传》原版。刚过而立之年的萧红抱病临终前,无限悲凉的留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半部红楼”,就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萧红 《最末的一块木柈》。丁子江图

《原版》扉页。”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萧红本姓张,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萧红被传统命相认定为命贱不祥。故居这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身着旗袍,右手托腮,双目前视,若有所思。“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故居陈列的照片:幼年的萧红与她的母亲。一位作者竟如此写道:“萧红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丁子江图

故居中有关萧红及其父亲和家人的照片。萧红虽自幼受祖父张维祯的宠爱,但其父张廷举却对她却很疏离。其母姜玉兰于1919年8月病故,留下8岁的萧红与3个弟弟。 同年12月,其父续弦,而继母刻薄冷漠。“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故居中萧红之父和之弟的照片。“萧红显然从来没有思索过父亲作为继子,在呼兰张家大院的微妙处境和可能的烦恼,而把自己的苦恼和不满一股脑儿地抛向父母。她只想从父母那儿索取任性和爱。当她认为这种爱更多的是从祖父那儿得到时,她‘恨’自己的父母,很长时间里一直不肯原谅。”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

故居中萧红家人合影。“天时,地利,人和。最要紧的还是人和。人和了,天时不时也好了,地利不利也好了。”

萧红故居前院。故居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两院共有房舍32间。东院由南大门、东厢房、西厢房、五间正房、后花园等建筑组成。西院有门洞子房、养猪户、磨房、草房、粉房、小偏房、马厩、水井等建筑组成。东院八间为当年萧家自己使用,而西院则是张家库房和佃户居住的地方。丁子江图

亲临萧红的故居,回顾这位女作家的生平,不禁十分感慨!“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退去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故居院子正门上的“康疆逢吉”牌匾原物由当时驻防呼兰的抗联将领马占山题写。故居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为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生活真就是一出戏,太荒诞也太讽刺,而我们在最讽刺中已经不难过,不悲伤,不愤怒,除了苦笑,也就只有继续生活。”——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专家评论道: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丁子江图

讲解员介绍说:满族民居的特点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丁子江图

堂屋。“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房内的一些摆设。“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凡是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房舍一角。“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挹挹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样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房舍一角。“ 纵观古今,唯有发自内心之悲凉的感受,最是相通,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古吟唱至今一样。”——萧红
《呼兰河传》。丁子江图
房舍一角。丁子江图
火炕。丁子江图

锅灶。“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萧红 《呼兰河传》。
后一篇:访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续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