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2024-09-23 15:37:19)
标签:

纳米比亚

温得和克

斯瓦科普蒙德

鲸湾港

埃托沙与红沙漠

分类: 游历观感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从空中鸟瞰纳米比亚大地。纳米比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Namibia)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国家。它的西部边界是大西洋。北部与安哥拉和赞比亚接壤,东部与博茨瓦纳接壤,东部和南部与南非接壤。虽然不与津巴布韦接壤,但两国之间的赞比西河博茨瓦纳右岸相距不到 200 米。纳米比亚曾为德国和南非的殖民地,于1990年完全独立。博茨瓦纳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温得和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纳米比亚面积为 825,615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 34 大国家(仅次于委内瑞拉)。它主要位于南纬 17 度至 29 度(一小部分地区位于 17 度以北)和东经 11 度至 26 度之间。纳米比亚位于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之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干旱的国家。纳米比亚的地貌总体上由五个地理区域组成,每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非生物条件和植被,各区域内部存在一些差异,各区域之间也有重叠:中央高原、纳米布、大悬崖、丛林草原和卡拉哈里沙漠。自史前时代起就有科伊族、桑族、达马拉族和纳马族居住。大约在 14 世纪,作为班图人扩张的一部分,班图人移民来到纳米比亚。从那时起,班图人(最大的班图人是奥万博人)一直在该国人口中占主导地位;自 19 世纪末以来,班图人一直占多数。纳米比亚人口约2百57万 (2022),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国家之一。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街上公示的纳米尼亚旅游景点路线图。我是先飞到首都温得和克,然后北上经小城奥特乔(Outjo),然后到达位于最西北边的埃托沙(Etosha)国家公园(全程约668公里);接着南下再经奥特乔,往西南方向到达大西洋海滨的两个城市斯瓦科普蒙德和鲸湾港(约857公里);然后再向南,到达西南部的苏丝斯黎红沙漠国家公园(约380公里);最后北上,返回位于中部的温得和克(约400公里)。丁子江图

纳米比亚首都温德尔克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温得和克(Windhoek)是纳米比亚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它位于纳米比亚中部的霍马斯高原地区,海拔约 1,700 米,几乎正好位于纳米比亚的地理中心。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鸟瞰温得和克。温得和克的人口在 2023 年为 486 169 人, 由于不断有来自纳米比亚其他地区的移民,温得和克的人口在持续增长。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鸟瞰温得和克。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几乎所有纳米比亚国家企业、政府机构、教育和文化机构的总部都设在这里。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鸟瞰温得和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城市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城市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基督教堂:温得和克路德教教堂。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纳米比亚国家独立塔。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首届总统萨姆·努乔马(Samuel Daniel Shafiishuna Nujoma,1929-)的雕像。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参观独立塔。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独立塔上鸟瞰和环顾温得和克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独立塔上的餐厅就餐后观赏温得和克的日落。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是以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命名的街道。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政府广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纳米比亚最高法院。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温得和克市中心。丁子江图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小姑娘雕像。丁子江图

大西洋海滨城市斯瓦科普蒙德和鲸湾港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 是纳米比亚的一个大西洋边的城市,位于首都温得和克以西。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座城市的沙滩面朝大西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座城市由德国殖民者于 1892 年建立,其殖民时期地标包括斯瓦科普蒙德灯塔和古老的防波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鸟瞰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鸟瞰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鸟瞰市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沿着这条街,走上两三分钟,就看见了大西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西洋海滩。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汹涌澎拜的大西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汹涌澎拜的大西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栈桥。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沿着栈桥,走近大西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伫立栈桥上,面对浩瀚的大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一览无际的大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回望这座海滨城市。灯塔旁边是斯瓦科普蒙德博物馆,记载着纳米比亚的历史。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眺望海岸线。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鲸湾港(Walvis Bay)亦称沃尔维斯港,是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人口65000人。鲸湾港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濒大西洋鲸湾,属于天然良港。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鲸湾港城一角。纳米比亚工农业都并不发达,但因靠大洋,故航运业和水产业相对发达,此外土地虽荒漠贫瘠,但矿产却很丰富。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鲸湾港城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鲸湾港城一角。海豚、鲸鱼和海狗栖息在鹈鹕角灯塔周围的大西洋水域。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港口渔船和船只往来不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海湾以东,7 号沙丘等沿海沙丘标志着纳米布沙漠的起点。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鲸湾港的一处商业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鲸湾港鸟类丰富。在鹈鹕角沙嘴的庇护下,潮汐泻湖是火烈鸟、鹈鹕和达马拉燕鸥等丰富鸟类的家园。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里是火烈鸟的天堂。丁子江图

纳米比亚的小城镇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Outjo) 是纳米比亚库内内地区的一个小镇,有 15000 名居民。它是奥特乔选区的首府。该镇以通往埃托沙国家公园的主要门户而闻名。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特乔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街景。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卡里布(Karibib)是纳米比亚西部埃龙戈地区的一个城镇,位于温得和克与斯瓦科普蒙德之间的汗河畔,地处沃尔维斯湾与约翰内斯堡之间的主要公路 B2(跨卡拉哈里公路)的中段。该镇以霰石大理石采石场和纳瓦查卜金矿而闻名。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卡里布小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卡里布小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卡里布小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雷霍伯斯(Rehoboth)镇的商业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小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小镇一角。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在这家商店买到了手机充电线,竟仅是机场商店十分之一的价格。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有趣的是,在一处壳牌加油站,竟只挂着纳米比亚和中国的两面国旗。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镇或村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镇或村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镇或村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镇或村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镇或村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镇或村庄。丁子江图

北部的埃托沙国家公园与南部的红沙漠国家公园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从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最高点石堡眺望整个景区。纳米比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在宪法中专门涉及自然资源养护和保护的国家之一。第 95 条规定:“国家应积极促进和维护人民的福祉,采取旨在实现以下目标的国际政策:维护纳米比亚的生态系统、基本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并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利用生物自然资源,以造福于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纳米比亚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从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最高点石堡眺望整个景区。埃托沙国家公园是纳米比亚西北部的一个国家公园,也是非洲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1907 年 3 月,德属西南非洲总督弗里德里希-冯-林德奎斯特(Friedrich von Lindequist)颁布第 88 号法令,宣布埃托沙为野生动物保护区。1958 年被指定为 Wildschutzgebiet,1967 年根据南非共和国议会法案被授予国家公园的地位。 它的面积达 22,270 平方公里,以几乎完全位于公园内的埃托沙大平原命名。埃托沙平原面积为 4,760 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 23%。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从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最高点石堡眺望整个景区。该地区栖息着数百种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其中包括黑犀牛等几种濒危物种。2022 年,纳米比亚有 61 头黑犀牛在偷猎过程中丧生,其中 46 头是在埃托沙丧生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象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象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象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象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象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落日中的大象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大象群。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夜间饮水的大象与犀牛,基本相安无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大象、犀牛与长颈鹿,共饮一池水。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夜间饮水的犀牛。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贴近观察犀牛饮水。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角马与斑马总是和睦相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索苏斯弗莱(Sossusvlei) 位于非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纳米布-瑙克鲁特国家公园)内,可能是纳米比亚最壮观、最著名的景点。Sossusvlei 的字面意思是 “死胡同沼泽”,因为这里是沙丘汇集的地方,Tsauchab 河在大西洋以东约 60 公里处无法继续流淌。 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红沙漠的日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抢拍红沙漠的日出。在美丽的晨光和晚霞的映衬下,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美妙的影像。索苏斯弗莱的特点是周围环绕着巨大的红色沙丘,它是一个巨大的白色盐粘土平原,一年四季都是旅游胜地。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死亡谷。这里的沙丘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之一,高达近 400 米。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站在沙丘上鸟瞰死亡谷。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连绵不断的红沙丘。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四周的景观。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四周的景观。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著名的45号红沙丘。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红沙漠的日落。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在红沙漠抓拍的银河系星空,因为这里没有光污染,故几乎比其他地方所摄都清晰。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观察银河系星空。


(有关苏丝斯黎(Sossusvlei)红沙漠的图文在本博"走进非洲(七):世界最古老的沙漠是红的“中已经较为祥细地表述过了,故省略;此外还有部分有关纳米比亚的图文:请点击:
走进非洲(二):抓拍无光污染的银…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76f3a700102yp1h.html
走进非洲(四):雄霸草原的“五大兽”…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76f3a700102yp1j.html
走进非洲(七):世界最古老的沙漠…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76f3a700102yp1m.html)


红泥人(辛巴人)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载歌载舞的女红泥人,其中有的带着孩子。俗称“红泥人”的辛巴族(OvaHimba)是一个族群,人口估计约为 50,000 人,居住在纳米比亚北部、库内内地区和安哥拉南部库内内河的另一边。辛巴族是半游牧民族,他们有种植农作物的基地,但可能需要在一年内搬迁,具体取决于降雨量和水源。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载歌载舞的女红泥人,其中有的带着孩子。辛巴族人,尤其是女性,以涂抹奥吉泽膏而闻名,奥吉泽膏是一种由乳脂和赭石颜料混合而成的化妆品。由于缺水,奥吉泽膏可以长期清洁皮肤,保护皮肤免受卡奥科兰炎热干燥的气候以及昆虫叮咬的侵袭。它赋予辛巴族人的皮肤和发辫独特的质感、风格和橙色或红色色调,并且经常用奥姆祖姆巴灌木的芳香树脂来调味。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奥吉泽被认为是一种备受追捧的美容化妆品,象征着大地浓郁的红色和血液,生命的本质,与奥瓦辛巴人的审美理想相一致。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一位红泥人女子。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载歌载舞的男女红泥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载歌载舞的男女红泥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一位男红泥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一位女红泥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载歌载舞的女红泥人,其中有的带着孩子。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买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她们身后有一位男红泥人在午睡。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一位跳舞的女红泥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带着孩子卖小礼品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跳舞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跳舞的女红泥人们。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

南回归线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穿越了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南回归线是位于南纬 23 度 26 分的一条纬线,是太阳直射点随着季节南北往返移动时触及最南的纬度,亦即每年冬至当天太阳 90 度从头顶直射的纬度。这条“线”其实仅为虚拟的,根本无法找到一条实体线条。当局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特在荒漠公路上竖立了一组显示、说明或留言的牌匾。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南回归线”牌匾之一。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南回归线”牌匾之二。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是广告留言板。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也入乡随俗的“打卡”,表示到此一游。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抓拍。

箭袋树、库塞布山口、巨型鸟巢与超大蚁窝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发现几株箭袋树,其实它们是一种树芦荟,生长在极度干旱,几乎永不降雨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的南缘。布须曼人常常砍下树枝,挖空其海绵组织,用它们来当作箭筒,所以称为箭袋树。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在一片荒漠中,这些箭袋树很是抢眼。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近察这株箭袋树。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近察这株箭袋树。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近察这株箭袋树。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与其合影。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前往大西洋海岸时会经过全程最高点库塞布山口( Kuiseb Pass ),这里海拔 905 米,适于攀上来观赏四周的景色。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几位年轻人造就自己的小石堆,以示纪念。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里的的景观可谓雄奇。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观赏景色。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群织雀(sociable weaver)的巨型鸟巢。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群织雀的巨型鸟巢。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群织雀的巨型鸟巢。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群织雀的巨型鸟巢。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群织雀的巨型鸟巢。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野地里到处可见这些超大型的蚁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这些超大型的蚁窝,让人联想起有关蚂蚁恐怖的传说。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超大型的蚁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超大型的蚁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超大型的蚁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近察这些蚁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近察这些蚁窝。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近察这些蚁窝。丁子江图

从北到南的荒漠之地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荒漠之地。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荒漠之地。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荒漠之地。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在纳米比亚从北到南数千公里的行程中,除了一些大小城镇,几乎印象中一半是荒漠,一半是海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公路基本上是简易的土路。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一处正经的农田、果林或任何一类庄稼地。与其邻国南非简直天壤之别。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仅有一些极耐旱的植物。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满目萧然。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十三):荒漠贫瘠之国,却满是奇景妙趣!(图)
到处可见这种巨大的蚂蚁窝。丁子江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