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2024-09-11 07:47:02)
标签:

南非首都开普敦

好望角

迪亚士

达·伽马

分类: 游历观感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从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往南经过著名的景点桌山向好望角进发。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一路上山清水秀,一点不像概念中的荒漠非洲。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驱车沿着海岸线向东南方向奔驰。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景色宜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进入好望角景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进入好望角景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进入好望角景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进入好望角景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进入好望角景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进入好望角景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这是好望角的打卡点。标志上这样写道:好望角: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其实有点夸大其词,人们误以为好望角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点。事实上,非洲的最南端是东南偏东约 150 公里(90 英里)处的阿古拉斯角。两大洋的洋流在温暖的阿古拉斯洋流与冷水的本格拉洋流相遇并折返的地方相遇。海洋交汇点位于厄加勒斯角和好望角之间(好望角以东约 1.2 公里)。中国明清时代旧称阿古拉斯角大浪山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望角是儿时就最为熟知的地理概念之一,但一直是一种抽象符号,今日总算身历其境,亲睹为快!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抓拍游客热烈留影的场景。据史载,在近代时期,第一个到达该海角的欧洲人是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他于 1488 年 3 月 12 日到达该海角,他将其命名为“风暴角”(Cabo das Tormentas)。149711月,另一位探险家·伽马率领舰队经好望角成功驶入印度洋,满载黄金、丝绸回到葡萄牙。后来,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将其重新命名为“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因为通往印度和东方的海上航线的开通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乐观。从此好望角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标。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也来个“到此一游”!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到此一游!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浪波弱则56公尺高、强则高达15公尺以上,浪头犹如悬崖峭壁,浪背如缓缓的山坡,受其侵袭而蒙难的海船不计其数,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1500年,迪亚士再航好望角,此回却遇巨浪而葬身于此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回顾历史,十分感慨!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真是望洋兴叹!好望角地处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南非人喜欢生造出许许多多加“好望”的词汇,如“好望点”、“好望堡”等等。在南非联邦成立之前,这整个地区都属好望角省(通常缩写为开普省)。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在这个“好望点”也留个影。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如今好望角海域少有大浪,但时有大雾,甚至遮蔽灯塔射光。近年,开普敦当局修建了一座更近于海岸且更大体积的新灯塔,上面标注了此地与世界各著名城市之间的距离。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鸟瞰好望角,十分壮观!岬角右边为大西洋,左边为印度洋。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回首张望。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站在灯塔拍摄好望角。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可以隐约看到右前方远处的桌山。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向左面印度洋和右边大西洋的两个方向远眺。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在好望角这家当地有名的餐馆点了一份海鲜大餐,也算是对好望角旅游事业的支持。丁子江图
走进非洲(五):贯通两大洋的好望角(图)
好望角地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