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陕师大长安论坛的丁子江发言

标签:
陕师大长安理论论坛罗素与杜威访华再比较 |
分类: 罗素研究 |
为加快“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陕西师范大学“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于2022年11月15日—22日,举办第五届长安当代国际文学和文化理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理论与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邀请了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米歇尔·马费索利教授、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汉斯·赫伯特·科格勒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哲学系丁子江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约翰·W·P·菲利普斯教授、日本长崎大学国际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铃木章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尤西林教授。本次论坛得到了美国国际东西研究学会(洛杉矶)、国际文学与哲学学会(新加坡)的学术支持。
第三讲
对罗素与杜威访华延续影响的再比较与再审思
主讲人
丁子江
讲座简介
罗素与杜威是20世纪两位卓越的西方大哲。有学者竟称他俩是“哲学中的孪生兄弟”,并皆为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在这两位大哲漫长的一生中曾有数次交集, 并分享了许多哲学的特徵,如国际主义,对科学方法的重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怀疑教条等。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更为显著,一种绝对的障碍将他们分开:即杜威的实用主义。极有意义的是,这两位享誉世界的西方大哲,竟于华夏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几乎同时访华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罗素与杜威是逆18世纪以来欧洲“恐华观”的主流思潮,而作为其尖锐批判者与“崇华观”的热情鼓吹者和践行者来到中国的。他们的影响和冲击是空前的,不仅被中国知识界称为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化身,还都曾被誉为“西方孔子”或“孔子第二”。可以说192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一个“罗素化”与“杜威化”的交叉过程。本讲座集中讨论这两位西方大哲及其思想对中国不同影响的比较。
点评人:裴亚莉
主持人:谢欣然
北京时间
2022年11月17号 14:00——15:40
会议号
Zoom会议号:867 7500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