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2020年秋季号发表丁子江文章

标签:
孔学堂新实用主义分析实用主义儒学实用主义西方儒学的趋向 |
分类: 出版发表 |
《孔学堂》(中英双语)2020年秋季号目录
2020年第3期 秋季号
目
阳明文化
先秦儒学研究
域外儒学
学术论衡
阳明文化
明代黔中地区阳明文献的刊刻与传播 张新民 |
摘要: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即通过讲学活动传播其心学思想,黔中士子从其学者人数颇多,遂形成全国最早的阳明心学地域学派——黔中王门。黔中王门学者与宦黔心学官员相互配合,自正德后期以迄万历年间,先后整理和刊刻了六部阳明典籍。种类及数量之多,即使置于全国亦十分突出。其中《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即代表官方的王杏与代表地方的陈文学、叶梧相互合作的产物,乃极为罕见的阳明文集早期单行刻本,无论是版本还是史料价值都极为珍贵。阳明文献在黔中地区的大量刊刻,恰好反映了心学新颖思想在西南边地的广泛传播,呈现了黔中王学崛起于边缘区域的生动文化景观,折射出边缘与中心交流互功的复杂历史信息。 关键词:阳明文献 |
作者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 |
从《拔本塞源论》看王阳明与陆象山的关系 欧阳祯人 |
摘要:本文依托于孟子的相关思想,以《拔本塞源论》为出发点,从文献入手,对陆象山与王阳明进行了比较研究。笔者从良知之心隔于物欲之蔽与功利之毒沦浃心髓两个方面讨论了王阳明对陆象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陆象山与王阳明都是孟子思想忠诚的继承者。《拔本塞源论》与陆象山的《与邵叔谊》等文献有着惊人的承继关系。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深受陆象山的启迪,是陆象山的思想之观点、角度、思路、构架的扩充、重构与发展。 关键词:拔本塞源 |
作者欧阳祯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明代中期气论思想探究 胡栋材 |
摘要:明代中期气论思潮的复兴,构成儒学发展的基础与枢纽,在此过程中,围绕理气关系、性气关系以及气论工夫等问题,罗钦顺、王守仁、王廷相及吕柟等儒者做出了不同程度和意义上的探讨,他们的相互论辩展现了明代中期儒学气论的理论特征,且涉及宋明理学发展及明清儒学问题。综合考察这四位儒者的气论思想,可以发现,理气一元论的普遍认同,表明“气”在明代儒学中位格上升。从理气一元到性气关系,如何保持气论思想在宇宙观和人性论上的一致,成为明代中期儒学的重要议题。与此相关,气论工夫的开展,既表现出明代儒学整体发展的新境地,也遭遇了理论上的挫折。 关键词:气论思潮 |
作者胡栋材,哲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先秦儒学研究
先秦儒家思想概述 夏 海 |
摘要: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荀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义与礼为两翼,仁义礼相辅相成,形成稳定的逻辑结构,建构儒家思想的主体框架。孟子主张性善论,仁与义并重,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仁与礼同举,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共同促成了儒家文化传统,深远地影响了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仁 |
作者夏海,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首席专家、教授。 |
社会生活中的“律己”和“律他” 徐 圻 |
摘要:“律己”与“律他”仅仅关乎人的道德行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道德上的“律己”,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即自己为自己的行为立律、下令,具有无条件的强制性。而道德上的“律他”,却是柔性的、弹性的,它不能成为对他人的一道命令、一种强制、一种“不准”。两者的原则界限,集中体现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区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是建立在“自保”“自利”基础上的行为准则,但如果绝大多数人践行了它,世界就一定不会撕裂、不会乱套——每个人为了自己不受损而不去损害他人,整个社会的纷争、恶斗就不会有,或很少有。因此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普适价值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律己 |
作者徐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域外儒学
新实用主义与当代西方儒学的趋向 丁子江 |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与比较当前西方儒学研究中新实用主义的趋向,揭示它是如何构成西方儒学研究的某种思潮运动的。在阐析这种趋向时,本文将审思其焦点论题。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这些学术研究论题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讨论那些有争议甚至令人困惑研究论题的某些合理性。儒学新实用主义趋向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为当代西方儒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将孔子思想更广泛而深入地扩展到西方知识界的其他人文领域甚至普通民众中。 关键词:实用主义 |
作者丁子江,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 |
学术论衡
身份的尴尬与学术的紧张 樊志辉 |
摘要:如何在文教制度的变迁中考察冯友兰的哲学,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本文试图从文教制度变迁中冯友兰身份的尴尬处境出发,揭示冯友兰哲学中存在的思想紧张,并进而指出目前冯友兰哲学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出路。 关键词:文教制度 |
作者樊志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 王文东 |
摘要:在现代伦理学多样化理论取向的学术环境下,新时代德性伦理学是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界五位一体的伦理学新形态。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是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发时代之心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道德支持和精神鼓舞的重要因素。民族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体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主体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追求自主、能动与自由的价值特质,原创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性贡献。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德性论或马克思主义德性伦理学,是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形态,对于当代人类反思和探讨伦理学的学科结构、推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 |
作者王文东,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研究员。 |
再论中古时期类书编纂的因袭与替代 刘全波 |
摘要:中古时期的类书编纂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能因为朝代的更替而认为中古时期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大的变化甚至断裂,纵观中古时期的类书编纂,都是在旧有基础上的连续事件,这些类书编纂者多半是父子相继、兄弟相及、师徒交至,在内容与体例上更是因袭、替代、创新、发展并存,内容的因袭与替代,体例的创新与发展是交错进行的。 关键词:类书 |
作者刘全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 |
观念的力量:《汉字中国》述评 姜秉熙 |
摘要:观念史研究是要通过梳理和考察观念的起源和演变,观念引导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过程,来从更广阔、更深入的角度观察和剖析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历史。因此,可以说观念是有力量的。观念史研究的对象具有一系列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剖析可知观念史研究的视角能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近年来观念史研究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部著作出版。《汉字中国》是其中值得向大众读者推荐的一套丛书。 关键词:观念 观念史 中国哲学 传统文化 汉字 |
作者姜秉熙,哲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