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位友人随谈书法的人与作

(2018-07-24 00:26:27)
标签:

郭在贻

沉尹默时代

叶秀山

分类: 随思偶录
友人群里,有几位书法行家,对已故著名学者郭在贻先生和书法大家沉尹默先生的人与作随谈了几句,其他人等听得云山雾罩,几无置评之资。不过他们顺及提到的已故哲学家兼书法家叶秀山先生,我本人倒是在30多年前从哲学研究角度多次接触过。现将几位友人的评论记录如下:

Y: 这位郭在贻先生的字,确实写得不错,而且对近代诸家的评论,也大体到位。对沉尹默的评价也许苛刻了些,但是沉老有些字,确实写得过于妩媚,缺少苍劲之趣,跟赵松雪是一样的毛病。说费新我有江湖气,也很准确。

L: 拜读。受教。

W: 这位郭在贻先生我在上古的时候也见过,他是姜亮夫的弟子,研究语言文字为主。就上贴函中的书法而言,可算文人字中尚佳者,但若以“书法鸣世”而言,则相去尚远。自1949到1966间的书法我称之为“沉尹默时代”,沉先生自有他的局限(早年陈独秀就病其“俗”),但就功力、识见和影响来说,当时无出其右者。

Y:  郭先生跟治哲学的叶秀山先生,都是并不以书家自诩而笔下清新脱俗者,主要是觉得他论现代书家,还是有相当见地。他批评沉尹默的字确实苛刻了些,我对沉的意见,是他去写那些御诗,流传在外。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此趋时,是我不太欣赏的。

W:   我很明白兄的意思。对沉的书写御诗我本也甚不以为然,后来见他1940年写的何应钦五十寿叙,对蒋及民国诸公也多有诩词,方悟沉也是在政治的夹缝中讨生活。绝妙的是有一副经典的对联“听 xxxx,跟xxxx",沉氏用其极不擅长的隶书去写,是我见过沉氏作品中最笨拙的东西,我猜想他是别有用意的。加之其“文革”中的悲惨遭遇,所以我还是以为他的书写御诗是出于无奈,就像当时以清流著称的白蕉也写过御诗,可谓一代文人的悲哀。

附:

今日鉴藏 郭在贻写给郭连贻的一封家书

今日鉴藏传播:人文 | 艺术 | 收藏 | 推广

郭在贻(1939——1989)

郭在贻

山东邹平人。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姜亮夫、蒋礼鸿等先生。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著有《训诂丛稿》、《训诂学》、《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郭在贻敦煌学论稿》、《敦煌变文集校议》(与张涌泉、黄征合著)等。其中《楚辞解诂》、《唐代白话诗释词》两篇论文获中国社科院首届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专著《训诂丛稿》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敦煌变文集校议》获王力语言学奖三等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郭在贻先生论著大都收在《郭在贻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

郭在贻专著《训诂学》

郭在贻写给郭连贻的一封家书

大哥:

十一月十七日信收到。《书法》上的字,窃以为无佳品,此亦可见中国之书学,有日趋衰落之势。许多喜欢写字而以书法鸣者,大抵不学无术,只知道在撇捺钩挑上下功夫,而不肯也压根儿没有想到去读几篇古文、几首唐诗,或者研究一下孙过庭的《书谱》,包慎伯的《艺舟双楫》。更谈不上去涉猎甲骨、金文、汉隶、章草之类了。以杭州、上海、苏州三处而言,学书者大抵奉沈尹默为不祧之祖,沈尹老的字固然好,但有一个大毛病:俗气。再加以学之者无沈老的学

问(沈是五四时代的北大教授,与鲁迅翁同事),于是乎躬其糟粕,遗其精华,搔首弄姿,令人作呕。沙孟老毕竟研究过金石学,写过有关金文的论文,当过中山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过中国书学理论,所以尽管其晚年的字有江郎才尽之概,但在不俗气这一点上,在《书法》一书中,究有鹤立鸡群

之概。时人评他的书风为“乱头粗服,不假雕饰”,此正是以矫沈尹老末流之弊也。郭老的字,可谓倚老卖老(郭老早年的字还是好的,比如他手写的《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之类),赵朴初的字,真是俗不可耐,以其是名人,也居然称之为书法。费新我的字,功夫是深的(此人是苏州人,先是画画,近年专搞书法,擅长用左手写字,日本人把他捧得过高),毛病是江湖气太重,这也没办法,因为

不是做学问的人,又不是革命家,只好向江湖一路发展了。当代最好的字,要算是马一浮了,我在王驾吾先生家看到过他的一幅字,那真是飘逸洒脱、神采飞动而又蕴藉含蓄,无江湖气、无烟火气、无市侩气、无头巾气。一句话:“古今独步,妙不可言。”可惜这种好字一般人不能欣赏。我曾陪一位画画的朋友特地去王先生

家里去看这字,这位朋友看过后对我说:“这字有啥好的?”呜呼!“阳春之典,和者必寡”,我至今乃知其信然。姜先生为我写的《橘颂》,用魏碑体而稍加变化,端庄凝重而又杂以轻妙,也是好字,现在挂在我的床头上。我还集了一副对子:“材朴委積,文质疏内”(集《楚辞》句),请王嘉公为我写了一纸,王先生写石门铭体,饶有书卷味。前不久,沙孟老抄了四句《书谱》上

的话,要杭大图书馆的一位老先生帮他查典故出处,这位老夫子又跑到我这里请我代庖。我写了二张纸给他。他后来告诉我:沙孟老表示感谢,并约我见一面。我平生不愿意见名流,便谢绝了。沙孟老跟姜先生、姜师母是好朋友,我要见他是便当的,但我不屑于这样干。尝见一些年青朋友专以拜访名流为荣,并籍以招摇撞骗,此种行径,我辈固不为也。

“打到四人帮,人民喜洋洋”,这话一点不假。以我辈来说,也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年底,我的论文便会在“杭大学报”上发表,还有一篇,也将在下一期学报上发表(编者拟两篇同时发,我怕招致物议,故主张分期用。中文系乃是非之地,有些人从来不写文章,也写不出文章,却害怕人家写文章,此辈又有手段,不好对罪【原文如此】的)。

有几个朋友还约我跟中华书局联系,承担编书任务。听说稿费就要恢复,说不定将来还可以靠笔耕来贴补生活哩!最近工资调整,我提了一级,小彭能否提,现在还不知道,因为他们单位还在评议过程中,

以后可望每月多给老人家寄点钱去了。

宪明应该报考大学,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四人帮在台上时,把知识分子看得连狗都不如,那时我是不主张我们的下一代也读书的;现在,我则坚决主张他们用功读书。要上大学,就要靠真本领,靠下死劲用功,所以宪明应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但也不能搞垮身体。

耑此即颂

近佳

三弟顿首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廿一日

漏月轩茶室

郭连贻先生是当代齐鲁乃至全国书坛真正的大书法家!

先生毕生研究临习古代碑帖,以龙门云峰之拙厚朴峻壮帖之风骨;以二王颜米之腴润飘逸增碑之雅韵。

其书或楷或草既率真磊落骨力洞达,又宕逸古雅云烟缭绕。先生一生历经风雨淡定自安,于诗文志史及人生襟怀多有体悟,且一寓于书。故其书其文超尘脱俗自成高格,并为后世楷模。

向郭连贻先生致敬!后学于明诠,二0一七年四月十八日于济南。

——于明诠

郭连贻(1930年——2016年)

郭连贻

生于1930年,山东省邹平县人。

生前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滨州市书协名誉主席,在滨州被称五老之一。1949年19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29岁复员回邹平县务农,先后做铡草农工、河上车夫、农中教师,却一直甘于寂寞,博考经籍、研习书法,保留隐士遗风,成就一时传奇,被誉为“最后的乡贤”。2001年被山东省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2006年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参加“黄河三角洲书法群落”书法展。201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艺术终身成就奖”。

荐稿:zhanyuwhcm@sina.cn

主编占宇

市场总监闫国强

编辑端艺 墨语 墨者

——今日鉴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