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与徐志摩
(2016-11-17 10:58:44)
标签:
罗素与徐志摩罗素与中华文化 |
分类: 罗素研究 |
丁子江
在所有当年新型文人中,徐志摩(1897~1931)恐怕是最感性地,并用最浪漫笔调来追捧罗素的人。他操着诗化的语言将罗素著作描绘为犹如“夏日黄昏时穿透海上乌云的金色光芒——冷静、锐利、千变万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说:“我到英国是为要从师罗素。罗素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的出眼泪不够,还做悼诗来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1920年9月,徐志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后,便舍弃在此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计划进入剑桥大学跟师从罗素,早在1916一次大战期间,罗素就因倡导和平,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除名。据罗素自己回忆“整个1920年我几乎都在旅途中”,中间访问过苏联,回到伦敦便发现了一封中国讲学社的邀请信。徐志摩计划赴英时,罗素确在伦敦,等他赶到伦敦,罗素早已踏上了去中国的途程。8月间离开英国,中间还在法国停留了20余日,10月间到达中国。当时,徐志摩也许以为罗素的访问不过一两个月,谁知前前后后竟持续一年多。徐志摩无奈只得改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在该校并未认真地念书,而全然违逆父愿,改以文学为志趣,并创作新诗。徐志摩说自己“正迷上尼采”,但毕生受到影响的是罗素;旅美期间,他已读了不少罗素著作,被这位大哲的人格魅力与博学智慧所深深吸引。他决定到英国,既无预先办理任何剑桥的入学程序,也未与罗素本人接洽,更非知悉罗素的动向,真可谓是激情的驱赶。“徐志摩没有想到,他告别美洲大陆,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他放弃了做汉·密尔顿的理想,丢掉了实业救国的抱负,中国少了一个政治家、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学家。”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