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子江《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一书的自序与后记

(2012-09-04 14:34:39)
标签:

罗素

分类: 出版发表

自序

    我的青少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一个西方大哲就是罗素。

    最初是因为这个名字好记、好念。“罗素”的确是一个绝佳的中文人名翻译,“罗”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叫得很响,如“罗成”等;而“素”则是一个意味很深,涵盖颇广的字,如“元素”、“因素”、“素质”、“素性”、“素朴”、“素材”、“素净”等。象很多人一样,知道他是哲学家,并非读他的哲学著作,我是读着他的各种散文体文章走近了他。

    那时,还没有用“阳光” 来形容一类人,如时下流行的“阳光青年”。而我在眼前一亮之际,就把“阳光哲学家”的桂冠加在罗素头上。一缕缕智慧、良知与正义的阳光,沿着白纸黑字,落进我饥渴的灵魂!在迎面而来的人生路标上,总是深深地刻着阳光的印记。尽管它并不能将人世间一切阴暗暴露在光天之下,也无法晒除所有霉菌与腐诟,但我感到了人文信念不可扭曲的硬度。再往后,走进“学术”生涯,我感到自己就像一块毛坯,不断地被罗素的“知识之光” 所淬炼。

    罗素曾作为客座教授,在我所就读的北京大学进行近一年的讲学,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罗素回忆说:“我讲课的北京大学是一所十分优秀的高等学府。校长与副校长都是热衷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人士。”当时罗素在北京的学术讲演,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讲演,大多安排在北京大学;其余较为通俗的课题,则安排在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地。在任华教授和洪谦教授指导下,我在北大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罗素。

    罗素曾作为访问学者在我攻读博士的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作过精彩讲演,至今那里的老教授还记得其中一个题目是“思维的物理条件”,其中谈了他对麦卡锡和联邦调查局的看法;此外在这之前,他还撰文批判了美国与普渡大学所在地印地安纳州的教育制度,因而有人攻击他为“反美主义者”,据他所说: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刚好够躲避私刑”。

    罗素曾作为特邀教授在我所研读过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举办大型研讨班,吸引了卡尔纳普和莫利斯等人参加。研讨很成功,但罗素不喜欢芝加哥的环境和气候,也与那个校长相处得不很愉快。

    罗素曾作为访问学者在我研读过的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作过讲演,那里产生过好几位罗素研究专家,如主编过研究罗素最重要文献之一《罗素的哲学》一书的谢尔普(P.Schilpp)教授以及对罗素极力推崇的英语专家内瑟考特 (A.H.Nethercot)教授等。编辑过《逻辑与知识》等罗素著述的马什(R.C.Marshi)教授说道:“1944年,在西北大学的内瑟考特教授向我推荐了罗素哲学。1951年,我以研究罗素哲学的论文获哈佛博士学位。自那时起,我有幸常同罗素勋爵探讨哲学问题。”

    罗素曾在我目前工作和居住的美国洛杉矶和南加州地区居住了两年,他非常喜欢这个人称天使城之地常年的阳光灿烂,在这里的学术界他到处留下了活动的痕迹。罗素任客座教授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系是我学术交流很多的地方。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在北大当研究生的时候,为了练习英语,便在著名农学家王云章先生的夫人汤汉芬教授(其姐是美籍华人病毒学专家李振翩教授的夫人汤汉志)的推荐下,为一位访华美国教授当临时翻译,听说我正在研究罗素时,她便兴趣盎然地大谈起这位大哲在她所任教学校因受到迫害,而引出一场举世闻名的大风波。原来她就是来自所谓罗素案件的发源地--纽约市立大学(当时叫纽约市立学院)。对这个案件,我将会在本书第二章谈到。后来,我到美国留学后,到纽约拜访这位教授,顺便到这所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探视了一番。

    在我多年的教研中,罗素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这是因为其智慧、知识、思想、阅历以及人格的巨大张力,无论讨论到什么领域的主题都能与他的探索与见解挂得上钩。自从早年对罗素产生了兴趣,我曾涉猎了罗素大部分著作,有的是精读,有的是通读,有的是选读,当然还有的只是草草的翻读。本书就是对这位划时代甚至超时代的思想大师进行阅读、思考和评判后的结果。

    对我写这本书,有同行朋友劝阻道:在中国,有关罗素的东西已经太多,以致过滥;他名目繁杂的作品可说是翻译最多的之一,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也可说是最常引用的之一,他丰富多彩的生平更可说是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不但是哲学,而且另外不少领域,几乎人人言必称罗素;因此极难写出精彩,写出风格,写出创意,再多出一本,也只会淹没在书海中。我还是写了,因为长期的积压,若不加以释放,是一件难以忍受的煎熬。

    也许写罗素之难,就难在他写的东西太多了,太杂了;从最技术最枯燥的,一直到最浪漫最奔放的。在所有的思想家中,罗素恐怕是最多产的。很凑巧,1980年代初,为了练习英语口语,我在国际旅行社当编外导游时,曾接待过罗素的遗嘱执行律师,他谈了不少有关这位当事人的著述情况。据他所掌握的数字,罗素共出版过至少80部著作以及5000多篇各类文章,此外还有大量私人信件,其中有不少遗失或毁掉,例如与罗素合著《数学原理》的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去世后,他的夫人根据丈夫遗嘱将所有罗素的来信通通焚烧了。根据我本人的统计与收集,罗素成书的著作有97部(见本书附录“罗素著作列表”),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两卷本,《罗素自传》是3卷本,《罗素文集》是29卷本;若全部相加就有129部。此外还有很多编者根据某种主题而编辑的罗素著作或小册子,就难以计算了。

    不少罗素著述都翻成了中文,但因我本人手头上没有那些译本,再加上对原文的理解与那些译者有所不同,故本书所用的资料绝大多数来自英文或德文原文资料。为撰写本书,我还访问了中美英三国不少著名图书馆,查阅了那里收藏的大量有关罗素的中英文资料。不单是读过大部份有关罗素的英文传记,而且我还收集了重要的英国历史文献作为旁证。有关罗素的中国之行,我也查阅了大量的中文文献,例如中华各种精英,包括周恩来等与罗素的来往或对其的评述与批判,其中很多史料过去是不为人们所知的。我探访了罗素曾活动过的不少地方,找到了不少近乎立体的感觉。

    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有着某些不同的切入点与考证成果:我考证了罗素祖父,即约翰·罗素对中国的孽债--涉及两次鸦片战争的决策等,并由此作为对比来烘托罗素浓郁的中国情结--毕生对这个文明古国的友好;而正是这一点,却为所有罗素的研究者所忽略。我也考证了马克思与约翰·罗素的书信来往以及对其的评价。我还考证了罗素较早系统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影响主要是来自著名英国汉学家维尔内(E. T. C. Werner) 。我还查阅了纽约法庭对有关纽约市立学院解聘罗素一案原始判决书中的罪证,从而揭示了所谓美国式迫害的法律与道德依据。此外,我深入对比了罗素与杜威在几乎同时访华时的不同影响,并以此企图理清当时思想领域中论战与较量的线索与轨迹。

    罗素并非圣贤,当然不会是一个完人,但基本上算是一个表里如一的学人,而决非伪君子;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违背自己的理论和学术良知,也从未以标榜自己的所谓道德高尚而刻意掩饰自己对人性弱点的真实体验和揭示;即便是最为“正统”人士所诟病的那些有关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主张,也在后来被证实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当人们猛然惊觉高科技数字化浪潮铺天盖地压来之时,很多事情都已改变。娱乐化网络化商业化似乎漫不经心地联手涂抹了我们头顶的星空。因为一位大哲的语言指向,而使人类有所敬畏的“头顶的星空”,退到繁复的重彩后面。在这个观念似乎新潮而又失向和错位的年代,许多象我们一样的人,基于某种固执的信念,继续在天空质朴的原色中跋涉。来自苍穹的光波,本初而强劲!

    在色彩学中,质朴的蓝色与红、黄两色同为三原色,天然而成,无法分解成其它颜色;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这种原色可以分解为良知、智慧、理性与人文精神。这正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纯净而透彻的结晶。

    正是这一结晶,赋予社会发展以灵魂、动力、脊梁和血脉,而它们的肉身显现或人格载体就是一代代的东西方大哲。以此观察历史、现状和未来,便有了一种理智、公正、犀利的洞穿。这种洞穿,是我们在无止境的跋涉间隙,真诚奉献给读者的礼物,微薄而又厚重。它将反观那些连贯古今思想上的一步步累积过程及其不断爆发的聚变;正是这些累积与聚变引起了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与进步。

    为了实现这种洞穿,这本题为《罗素评传》的书应运而生。本书对大哲罗素生平与思想的评述中,捕捉了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一朵朵天才的思想火花;这些瞬间和火花,赋予人类一种灿烂的品质,同时又构成一种永恒的启示。

    因此,读罗素一类哲学大师的意义远远超出哲学范畴。人类存在的所有特点,都可以从阅读中领悟;人类全部的思想精华,都对读者无限敞开;大师们指向的精神高度,能使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跃起、上升,点燃信念之灯,照亮深邃的生命。然而,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习惯中,阅读大哲并不普遍。这种持久的忽视,更使我本人在埋头于本书写作时感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催促。但愿这种催促能够企及更多的人,能够在阅读的荒原上点亮星星之火。如果可能,每个试图了解有关大哲的人只读一遍,星星之火,也就有了燎原之势。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为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强调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寓学术性于趣味性,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的双轨功能。先将大哲还原为活生生的个人,再上升到思想巨匠的高度。尽量立体和全方位地揭示思想伟人经历,阅历以及精神生活发展的各个宏观与微观层面。

    本书原本共15章,因篇幅和字数已经严重超标,故删去了更可能令读者“厌烦”的有关罗素本体论的第十四章以及有关罗素科学论的第十五章,于是便剩下了其余13章。顺便从趣味角度提一下,“13”在西方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罗素曾回忆,自己的父母都反对迷信,而外祖母斯坦利夫人是一位典型的18世纪式启蒙人物,极为反感虚伪,纵情嘲讽愚蠢,有意将生日宴会安排为13人,以便使迷信者离去;而这对他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影响很深。我们在这里就顺着罗素,也来个13吧!本来在这里顺着罗素,也来个13。然而13章仍然过长,无奈继续“忍痛割爱”,又删去有关“中华精英的良师(上下)两章,因此只剩下11章。如此看来,东西方的“数字迷信”都不会干扰了。

    本书既然是所谓“评传”,故“评论”与“传记”各占一半比例。我本意不想把此作写成枯燥无味的纯学术论著,也不想无原则地追求“市场效应”。因此,希望本书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但倘若因罗素特定的生平与思想让人产生“道者见道淫者见淫”,那也是无奈之事,并非所愿。读者可以跳过某些相对“过于学术、理论,甚至技术性”的章节,例如关于第十章“数理逻辑的尝试”、第十一章“理想语言的创制”、第十二章“分析哲学的方法”以及第十三章“认识世界的探索”等,而挑阅另外一些较具体、形象的篇幅。不过,假如能稍为耐着性子试着读完那些“哲学的抽象”,也许会觉得也不一定是全然乏味,因为它们代表罗素的哲学成就及其所开创的西方分析运动的整体走向。

 

作者

2012年1月修稿于美国洛杉矶

 

后记  思想直窥地狱深处而不畏缩

     顺挂在这部评传主人公所舒展的巨翅上,作者在大哲独游的历史时空穿越一遭,宛若升腾到了一个从未达到的境界。在那之上,俯视大地人间,万事万物万景似乎尽收眼底,一览无遗,但匆匆掠过,这一切又如此模糊不定。当飞到自己能力的极致,便有摇摇欲坠的恐惧。但不管如何,在思想巨擘的内力穿透下,增添了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底气。

    作者曾经这样说过,在色彩学中,质朴的蓝色与红、黄两色同为三原色,天然而成,无法分解成其它颜色;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这种原色可以分解为良知、智慧、理性与人文精神。这正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纯净而透彻的结晶。正是这一结晶,赋予社会发展以灵魂、动力、脊梁和血脉,而它们的肉身显现或人格载体就是一代代的东西方大哲。以此观察历史、现状和未来,便有了一种理智、公正、犀利的洞穿。这种洞穿,是我们在无止境的跋涉间隙,真诚奉献给读者的礼物,微薄而又厚重。它将反观那些连贯古今思想上的一步步累积过程及其不断爆发的聚变;正是这些累积与聚变引起了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与进步。

    而罗素一生的所说所为就是由人类精神的“原色”,即良知、智慧、理性与人文底蕴所凝成的结晶。评说罗素,对他洞若观火的睿智,独辟蹊径的创力,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同情人世苦难的良知以及充满戏剧张力的整个生涯,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包揽到位;也许多留一些未完成的遗憾,也是一种令人满足的“成就”,因为可以启迪更多的人继续走下去,走下去……

    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最后,以书前所引述的罗素那段名言作为整个评传的终结注脚吧!

界上再没有任何事物,甚至包括毁灭与死亡,比思想更令人畏惧。思想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破坏性及可怕性思想不会偏袒那些特权既定制度以及安逸的习俗思想直窥地狱深处而不畏缩思想是伟大的、疾速的自由的它是世界之光,也是全人类的荣耀之首--罗素

 

丁子江

2012年1月修稿于洛杉矶。

 

目录

 

自序

导言 罗素――百科全书式的一代大哲

传奇的一生

三对发展线索的“交叉点”

数学观与数理逻辑

世界观与方法论

从抽象哲学到人类社会问题

第一章 显赫家族的逆子

第一节 悲情历史的缘结――罗素祖父对中国的孽债

第二节 隔代教育的样板――罗素祖母对孙子的训导

第三节 自我游戏的童年--罗素特定性格的养成

第二章 早年活动的轨迹

第一节 顶尖名校的才子

一、剑桥开拓一个新世界

二、剑桥的密友圈子

第二节 开辟航向的巨子

一、第一次婚姻与第一次旅美

二、反叛绝对一元论

三、最野心勃勃的尝试

第三节 和平民主的赤子

第四节 道德前卫的浪子

一、灯塔山小学的“荒诞实验”

二、“性犯罪教唆犯”

第三章 大哲圈内的恩怨

第一节 罗素与维特根斯坦

一、传奇的怪杰

二、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影响

三、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影响

四、罗素的“维特根斯坦”情结

第二节 罗素与摩尔、怀特海

一、摆脱罗素“阴影”的怀特海

二、与罗素走向不同的摩尔

第四章章 东方文化的知者

第一节 从罗素引庄子寓言谈起

第二节 罗素的中华文化观

第三节 罗素的中国重建观

第五章 两位大哲的对比

第一节 罗素与杜威的缘分

第二节 1920年代中国的杜威化与罗素化

第三节 杜威的“大众主义”与罗素的“贵族主义”

第四节 杜威的“综合主义”与罗素的“分析主义”

第五节 杜威的“现实主义”与罗素的“浪漫主义”

第六节 杜威的“保守主义”与罗素的“激进主义”

第六章 后期人生的咏叹

第一节 优美写作的典范

第二节 国际正义的斗士

第三节 无神论者的毕生

第四节 传奇如戏的寿星

第五节 大师人格的弱点

第七章 理想人性的追求

第一节 个人主义

第二节 人性的非理性倾向——“冲动说”

第三节 摆脱人性的压抑

第四节 人性的可塑性

第八章 数理逻辑的尝试

第一节 数学原理的宗旨

第二节 解决悖论的努力

第三节 摹状论对逻辑的贡献

第四节 《数学原理》中的数学意义

第九章 理想语言的创制

第一节 语言的用途

第二节 经验主义的语言观

第三节 语言中的形而上学(玄学)影响

第四节 语言中的某些哲学问题

第五节 自然语言的缺陷

第六节 人工语言的创制

第十章 分析哲学的方法

第一节 对内在关系说的批判

第二节 多元论与外在关系说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作用

第四节 分析的界定和分类

第五节 分析方法的科学前提

第六节 分析的“本体”基础--逻辑原子主义

第七节 分析的范围

第八节 分析方法的目的

第九节 分析方法的一般原则

第十一章 认识世界的探索

第一节 认识论上的六大成见

第二节 前期的认识论:物质与精神

第三节 前期的认识论:亲知与描述

第四节 前期的认识论:共相与殊相

第五节 前期的认识论:真理与谬误

第六节 前期的认识论:哲学与科学

第七节 后期的认识论:科学世界

第八节 后期的认识论:科学知觉

第九节 后期的认识论:科学概念

第十节 后期的认识论:科学概率

第十一节 后期的认识论:科学推理

后记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罗素著作列表

附录三:罗素生平年表

主编的话

罗素有关图片及图注

丁子江《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一书的自序与后记

 丁子江《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一书的自序与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